自然大师的启迪-经典散文、优美诗歌、情感日志、中外文学名著在线阅读、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基地。欢迎大家来随便看看!
那是个晴朗的傍晚,我带着一颗童心,再次踏上了探访“上石钟山”的路。
只要说到石钟山,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自然也就会想到地处江西省湖口县城所在地---双钟镇北极江边那一小巧玲珑,散发出古色古香,风景优雅的旅游圣地来。其实严格的说,这座石钟山完整的名字应叫《下石钟山》,因为,就在它离不远,在河水的上游约一公里处,还有一个相对于它傍水而驻的石钟山,全名为《上石钟山》。当地的行政区名《双钟镇》,就是先人们以上下二石钟山为依据,而命名的。
下石钟山地处双钟镇的心腹地带,因故就成了人们的宠儿。经过从唐宋以来历代先人们不断叠加的人文建筑,现已经发展为一处风景如画,沉淀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历代先人的智慧精华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而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向往,而名噪天下;而上石钟山则因远离人群,孤居偏僻郊外,至今还处在原生状态。它就像一位被遗弃的孤儿,被人们所忽视,所遗忘而熟视无睹。
其实上石钟山的山上与南方其它的山丘并无特别之处,只不过是灌木丛生,绿树成荫而已,至今不曾留下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与下石钟山的富丽堂皇相比,它透出的是原始的清纯与烂漫。它真正别具一格的倒是临水的山面鬼斧神工凿出般的洞穴遍布迷宫重重的绝壁,及山脚下的那一片嶙峋多姿的怪石滩。
虽然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就生活在它的身旁,半个世纪的光阴如河水样一溜而过;虽然现在我的居住地离它仅十来分钟步行之遥,每天傍晚我散步于河畔,它那个性鲜明的处女身姿宛如一位熟识的老友,时刻与我为伴;但细细考究,我有史以来,也只在儿时才去过一次,为的是与小伙伴们在它那布满迷宫的原始穴洞里,采掘童年的一份欢乐。
而当我再一次亲近它时,世纪的风云已然磅礴走过近半,人间世事也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沉浮变幻,我也从一个天真烂漫的青发少儿,演绎成两鬓花白的成年。我带着找寻儿时踪影的企盼,带着对老友疏忽的愧疚,更带着拜访还保持着远古原始心态老者的虔诚,再一次来到它的身边。
我站在每天散步的河畔凝目远眺,一位长发披肩,身材魁梧的洋教士,左臂平搁在高高的崖石上,背朝河面,微微颔首沉思着,庞大挺拔的身躯,竟占据了绝壁的一小半!它身后的河滩上,是一群相貌怪异的石兽。有伸出长长的脖子引颈远眺的;有倦坐于地微俯颔首打着盹的;有相对而视,脉脉含情的;更有许多无以言状的,或蹲或卧,或喜或怒;它们团聚在一方僻静的小天地,组成一个和谐的家族。
我信步在河滩的草坪,朝我心存神往的圣地走去。儿时天真无忧的身影犹在眼前雀跃奔跑,欢快清脆的童声似在耳畔萦绕。恍惑间似乎少儿发现了我,露出几份天真,也带着几分陌生的怯意与好奇,朝我姗姗走来;而我则带着几分爱怜,几分疼惜,朝他笑脸迎去。正当我们已然靠近,我弯腰伸臂欲把他抱起时,可爱的少年骤然不见。我茫然四顾,似梦似幻,一种深深的失落感绷紧在我的心田。此时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与无情!
当我真的来到这些石兽的身边时,它们居然变得面目全非。适度匀称的身段顿时变得硕大笨拙无比。一个个露出变了形的面部表情恭迎着我。似嘲似讽,欲笑欲哭,也有冷目以待的,让我也哭笑不得。我也无心暇顾,寻着童年走过的路,在两块巨石的狭缝里,侧身挪步,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
待我挺身环顾四周时,《上石钟山》的临河绝壁就在眼前。三面环抱的岩石,还在诉说着远古单调朴实的故事;一面滨临的河水,依在轻唱着千万年来同一首童谣。顿感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小洞天。在这里,没有丝毫的人工留痕,更没有现代文明的半点气息。在这里,除却了一切浮躁与欲望;弥漫的只有浓郁的宁静与安祥;在这里,裸露的岩石与坦荡的河水,仿佛把时间凝固在古朴遥远的从前。唯有绝壁高高的岩石上被河水涨落刻出的岁月留痕,和其底部被河水荡涤出的迷宫般的洞穴,才使人感受到它们年代的悠久与苍老,才能体验出它们历经的沧桑与沉浮,顿然对它们产生出莫名的崇拜与敬仰。共2页,当前第1页12※本文作者:李祖清※
自然大师的启迪,对你有帮助吗?快把这篇优秀散文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