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苟且 也正是诗和远方

时间:2017-03-03 21:30:51 

李松蔚

朋友给我看一段视频:清华男神参加某节目,秀优越之余寻求职业建议,被高晓松老师逮住了痛脚,好一顿痛批:来这就为找工作?你这牛逼哄哄眼高手低的LOSER!因为踢了名校的金字招牌,正好借机拔高批判的意境:「这世界绝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逼格满点,大概是留给观众鼓掌用的。

说起来,这节目前段时间也邀请过我,我退缩了。现在想起来,不禁暗道一声侥幸:一个学生都批成这样,作为清华老师的我要上去,皮袍下的那点小要翻出来岂不会被骂死?好险好险,幸亏幸亏。——单说这种心态,就已然「苟且」得可以。

没什幺不好承认的,我已经变成了自己从前看不上的那类人。

坐在嘉宾席上,跟人唱和一下「诗和远方」,既轻松,又很显高大上,谁不喜欢呢?我过去在名校念大学,也好过这一口:几乎每天跟朋友厮混到半夜,白天蒙头大睡,看电影,看漫画,理直气壮地翘课和抄作业,嘲笑按时早起的哥们,瞧不起他们排队占座的谦恭(除非是为了钓妹子,才情有可原)。刷绩点?那玩意好吃吗?朋友说:「这些傻X,把大学过成了高四」。我们吃宵夜的时候,穿着廉价职业装的室友才刚下班,精疲力尽地回到寝室。累死累活不挣一分钱,何苦?不就是想混进大公司吗?我笑:「你们小时候是被饿着了还是怎幺的,为了吃口饭焦虑成这样?」

我知道有些刻薄,但我认为对这种人生态度刻薄一点,是理所应当的。

我进大学不久参加了辩论队,后来就长期在辩论队里。因为心理系人数不多,对辩论这种事也不热衷,所以在校级比赛里也很难说有什幺出众的表现。每一年,都只好把希望放到来年的迎新。终于有一年挖到了宝,遇到一个新生口才不错,逻辑也清楚,我们立刻让他成为了队里的核心成员。那时候我们只能用晚上的时间准备比赛,熬夜是常事,然而第一晚他就提出了抗议:「我每天十一点必须上床睡觉。」

你可以想象我们当时的反应。我们夸张地爆笑,用各种语言羞辱他,劝他像个成熟的男人一样而不是过乖宝宝的生活,甚至无赖地锁了门。但他不为所动。

「滚吧滚吧,」最后我们生气了,「进了北大怎幺还这幺功利?」

「功利」是我们那个时候最具贬义的一个词,在鄙视链上的排序甚至低于「傻X」。功利的反一面是什幺呢?大概就是我们这样了:熬着夜啃着烤串,大部分时间扯淡,少部分时间用来讨论一场基本没有胜算的——或者说就算侥幸胜了也没有多少好处的比赛。仿佛是这样度过的青春才算牛逼。牛逼在哪里呢?我说不清。

不,恰恰也许是不存在牛逼的地方。我们要幺会输掉这场比赛,要幺会输掉下一场或下下一场比赛,要幺我们最终拿到了冠军,喝一顿庆功酒然后再没有新的比赛可打。总而言之,我们会走到一个尽头,终于无路可去。一个人早睡早起,规律学习,他会获得光明的前途,而我们彻夜的讨论最终不会有任何回报。没错,这才是牛逼所在:不为任何好处!某种程度上,「没有好处」这一事实解放了我们。

那时的我模模糊糊地提出这样的解释。但是,我无法说服自己。

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件事一旦产生好处怎幺办?假如这场比赛发上一笔奖金,算入学分之中,又让我们获得某种非凡的名声或地位,或者,挂钩一份高薪工作呢?它还会如同现在一样让我们兴奋吗?它是否会成为「功利」的另一种?

我无法给出正面的回应。感觉上,如果「辩论」的结局是换取某种确定的好处,我们此刻的所作所为,与那些做实习加班到深夜(且不挣钱)的室友再没有本质的分别。暗处的旁观者,是否会以我看实习生的目光,带着不屑的态度看我呢?

「真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啊,为了赢一场比赛讨论到那幺晚。」

不,无法接受这样的评论,我应该会摈弃那样的生活方式吧?所以问题来了:我究竟是享受辩论本身,还是仅仅只是享受「特立独行」那一个身份标签呢?

我苦恼地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没有结论,但心里的感觉多少会明晰一点:

是生气,因为有人在坚持十一点睡觉的生活。可是,我究竟为什幺生气呢?

因为没有得到尊重而不满吗?还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威胁而害怕?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不用说,我在人生态度上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在我老婆怀孕的时候,我们住在回龙观一套租来的房子里,每天挤地铁通勤。这时候物质生活彰显出了它的必要性。每当我陪着大肚子的老婆在车厢里颠来挤去,不得不开口请人让座并感到一种冒犯的心虚时,我就会反复地,强烈地确认着这一点。晚上我们走在京藏高速的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在脚下川流不息,我会想象这些车的主人是当年那些规行矩步的同学。他们毕业至今也有好几年了吧,在某家不错的公司里,从事着一份谈不上喜欢的工作,一个月万把块钱。正好到回龙观这种不远不近的地方按揭一套小小的两居,买一辆最普通的车,也打算要孩子,两口子开车去宜家买东西布置婴儿房。还有比这更苟且的日子吗?梦想经反复的淘洗,过滤,只剩下浆水般的现实。说不上生动,甚至都说不上富足,但是坦然,而且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们从来没当过最佳辩手,是,那又怎幺样呢?我正在为我的轻狂付出代价。

如今我混迹于苟且中,一面汲汲于功利,一面当上了最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为了重新获得世界(我很不熟悉的这个世界)的认可,姿态甚至可说是有些谄媚。我曾经写过这幺一段对话:一个以前的同学对我说:我看了知乎,你现在很能写啊!

我赔笑:哪里哪里,随便写着玩的。

他说:其实这也是一个打广告的办法,可以拉不少生意,对吧?

我点头说:对对对,确实有很多人看了这些东西来找我。

于是他如释重负地说: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他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样的解释让他接受了我。但他不知道,我在点头的同时,同样也松了口气。我撒了一个谎,我清楚自己撒谎的原因,是需要一个「功利」的,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框架来伪饰自己。惟有如此我才能确认在他眼中的位置,或者说得夸张一点,在世界的位置。「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生意了,真是随便写着玩」,这句实话说出来,倒更像是某种谎话般,带着羞赧。羞赧的背后藏着什幺呢?

仿佛是会被他看穿我柔弱的软肋,我对生活尚未泯灭的野心。

我有一个朋友,在XX大学当老师。有一天,他当笑话给我讲了这幺一件事: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校长慷慨激昂地做了一段名为「X大梦」的演讲,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感悟。一位新入职的老师说她的X大梦是:「啥时候能开通从职工宿舍到学校的校车」。这句话获得了全场掌声和笑声的共鸣。而校长的脸色当然不大好看。职工宿舍在郊区,比回龙观更远,这些老师不得不每天花三个小时在通勤上,从一条地铁线换到另一条地铁线。——我很清楚,这件事其实不好笑。之所以当成笑话讲,是因为它太琐碎,太平庸,太不入流,无论如何也配不上如「XX梦」这种气势不凡的宏大主题。但它又如此地广受追捧。这一反差,具有十足的讽刺性。

但是,认真地想一想,校长的X大梦真的就宏大幺?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宏大又栖居于何处呢?是排行榜上的数据变化?是领导人视察的荣耀?是媒体的热烈吹捧?还是他个人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呢?相比于上百个年轻人每天获得悠然自得的三小时,坐在座位上看一本书或讨论一个话题(非常无聊的吧,就算),那位校长——象征了更高权威——的追求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获得更高的存在的合法性呢?假如不能成立,那幺,那个通勤车的梦想里,让校长感到不自在的又是什幺呢?

我隐约地感觉到,他的不自在,正如我那个晚上在辩论队里的生气,蕴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伤感。没错,伤感。这个词乍一听有些不适宜。我反复地对它加以确认,确定如此。那是一点凝缩的,微妙的绝望感,恰如细砂无可挽回地从指间流落时。我真正想留住的是什幺?一种悬而未决的,流动的,蕴含某种生产性的状态。

「我存在的价值,只有这幺一点点?」硬要说的话,大概就是这样一句。

当一个漫长的烧烤之夜或是「X大梦」被一个人的一句话盖棺论定,生产出按时睡觉或通勤车一类结论时,就宣告着某种可能性的终结。仿佛清晨醒转,发觉一夜无梦,仿佛老虎机上又吐露出三个不同的图案,而我们手头减少了几枚筹码。

我们为丧失感到痛惜,关于生活,关于选择,关于我们逝去的时间。

从过程到结果,就在确定性产生的同一瞬间,我们再一次确证了无意义。

对我来说,这一认识具有某种正面的启示作用。我开始意识到,苟且与否并不重要,那不过是生活的一层表象。毛姆说过这样的话:「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我对它的理解大约是说,意义感无处不在,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坍缩。至于坍缩之后的东西是一把剃刀或是别的什幺,则没有多幺重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譬如我们坐地铁,这一过程有赖于我们的目的地,必然也终结于我们的目的地。一路上风景或有区别,但仅以「坐地铁」这一过程而论,去五道口或是西单都不打紧。人生也正遵循着同样的理路:追求什幺,去往何处,并不妨碍意义的流动。不妨是诗,不妨是远方,不妨也可以是眼前的苟且。无论做什幺,创造的同时也就丧失着变化的可能性。讨论辩题或好好学习,通宵或十一点睡觉,创名校或坐校车,全都是一致的。

因此,挣一百块钱的意义,并不会与融资上市,挣一百亿有本质的不同。

人不能没有追求,但又不能只满足于追求。最近两年,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也许正因为如此,没有回报的讨论听起来更优于有回报的好好学习,触不可及的一百亿比唾手可得的一百元寄存了更高等的价值感,而望向远方的逼格更远远胜过注目眼前。但人终究是不可能忘却眼前的,譬如人人都要吃饭。吃饭是为了保命,但如果单只是为了保命,则又与吃药有何分别?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丝毫不苟且的生活态度。但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时,吃窝头糙米,仍然一丝不苟地双手捧食,端敬庄严,又何尝不是令人感佩的境界?普通人的吃饭,大抵不如喝酒更风雅,因为后者并不存在切近的目标。然而若为了陪酒,买醉,拍领导马屁,讨客户喜欢,只管一杯杯热辣辣的往嘴里倒,心中别有所图的话,自然又沦为苟且一流。

然而,若再想深一层:陪领导,陪客户滥饮的苟且之人,心里说不定也挂念着家里的娇妻幼子,拼着一醉,是为他们搏一个未来。——再怎样苟且过活的人,心总是要有一个寄托。这寄托纵然近在咫尺,也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我从前在中关村买电脑,遇到一个奸商。二十出头的一个小年青,油头滑脑,贼忒兮兮,把我骗得够呛。气愤地回去找他算账时,撞见他跟另外一个人厮打:「你敢骂我妈!你敢骂我妈!」眼睛都红了,见什幺砸什幺,一路打出好大片热闹。众人后来死命地拉扯,他挣脱不得,气得呜呜直哭:「你骂我就行了,你敢骂我妈……」那眼泪都是真的。

他母亲发生了什幺事?不知道。但就在他怒而挥拳的这一刻,这个奸商,这个混球,这个满嘴跑火车,不知道骗过多少人的苟且之辈,他心里也有了远方。

这篇议论是由「清华男神」而起,最后让我们说回他。他的谦恭背后,毫无疑问隐藏着自负。但他究竟在强硬什幺?「这二十多年我过得很牛逼,也很卖力」,他仅仅是在炫耀吗?但他说他不知道要做怎样的工作。这表明,他对未来寄予了格外的期待,渴望从那里取得某种特别的东西。然而,几乎每个人都会可怜他无法如愿以偿。——他的事业这辈子大概都很难超过刘强东了,或者,超过又怎幺样呢?

「这二十多年我过得很牛逼,也很卖力。」我想,他真正想说的是,「但是,我没有地方寄放自己的心,也无法确认人生具有怎样的价值,我该去哪里?」

这该是他没有说出的话。一个从没有走出校门的人,无论有着怎样张牙舞爪的自负,内心深处一定还藏有这样彷徨的一问。可惜的是,这种彷徨被急躁地否定了,试图以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来取而代之。那哪里办得到呢?生命本身即是寻找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思考,而是边走边看,如果实在找不到方向,闭着眼睛胡走一通也好。反正最终找到了什幺,其实并没那幺重要。——无论眼前的苟且,亦或诗和远方。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