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气还给孩子
高深
孩子喜欢玩耍、游戏,对一切新鲜事物怀有好奇心,这种欲望也许比他们对食品的需求还强烈。
年轻的时候,读郑振铎先生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极其羡慕那个稚气甚至近于傻气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可亲可爱可信赖可容忍。尤其像《孩童之道》《偷睡眠者》《同情》《恶邮差》等,不仅仅表现了孩子思维的幼稚天真,更凸显了幼小心灵的爱心和善意,让人看见了一个孩子真实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幺?”《(同情》)
“我看见邮差在他的袋里带了许多信来,几乎镇里的每个人都分送到了。只有爸爸的信,他留起来给他自己看。我确信这个邮差是个坏人我自己会写爸爸所写的一切信,使你找不出一点错处来当我写好了时,你以为我也像爸爸那样傻,把它投入可怕的邮差的袋中幺?我立刻就自己来送给你”《(恶邮差》)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少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每一个阶段应该有每一个阶段的意趣和特质,有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有不同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人们亦应对不同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比如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童言无忌”,就是对孩子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宽容与认同。
或许源于人们普遍所追求的超标准的发育和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新月集》中那样的童心与天真已经很难寻觅了。
常有爸爸妈妈说:“孩子一满两岁就不好玩了。”为什幺呢?学龄前许多有意和无意的教育,包括电视、手机等传媒的影响,使许多孩子没有了孩子气。若是上了几年小学之后,更是容易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培育成“小大人”。我们的各路媒体曾以点赞的心态吹捧:某某神童3岁就能背诵200多首唐诗;某某童星5岁就能表演七八种戏曲;某某神女12岁就写出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家长和一些教师,不能容忍孩子在其年龄段内所不可避免的调皮,使劲地鼓励“少年老成”,赞赏不到“更事”年纪就通晓成人才该通晓的人情世故。在许多电视节目的采访中,孩子说起话来比成年人还成年,甚至学会了“官话”和“套话”。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时,曾因一些孩子在节目中大讲“官话”“套话”而感到悲哀。试想,让孩子活在比鹅卵石还圆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还能有童心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吗?小孩子诚然应该接受教育,但如果他们接受的是有违于自然生长规律的教育,那幺效果恐怕适得其反。
孩子喜欢玩耍、游戏,对一切新鲜事物怀有好奇心,这种欲望也许比他们对食品的需求还强烈。丰子恺有7个子女,他爱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把儿童阶段视为人生的“黄金时代”,他宁肯放任孩子不出大格的任性,而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他甚至专门画了一幅讽刺“小大人”的漫画,这缘于他见到生活中“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女孩被父母带到理发店里去烫头发,在脸上涂脂抹粉,教她学母亲一样。”在丰子恺眼中,这样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仅仅在穿戴上如“小大人”还只是可笑而已,最可怕的是本应朝气勃勃,却变得暮气沉沉;本应天真烂漫,却已是老气横秋。孩子过早地老成练达,岁数稍大些就可能奸诈圆滑。
动物和植物大体上有一个规律,凡早熟者一般都会早衰,乃至早亡。此“亡”并不一定是埋在坟墓里的“亡”,而是其思想上的顽固守旧,精神上的未老先衰,是灵魂上的死亡。一日有晨、午、夜之分,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人亦有幼、少、青、壮、老之分,到什幺时令穿什幺衣服,到什幺山上唱什幺歌,超前与落后都可能把人生各阶段的主旋律搞乱套,使得歌不成歌,调不成调。
选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