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凡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没有错,反而是一种美德,是勤于思考的表现。可是,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原因是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其实是一种高超的分寸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他既反对不经思考就盲目蛮干的鲁莽之举,亦反对谨小慎微,斤斤计较的功利算计,前着失之于粗心大意,后者失之于心机太重。
对于心机太重的危害,不少人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心机太重者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想得太多,明明想两遍就能决定的事,他非要想上许多遍,该想的他想,不该想的他也想,结果就弄得自己身心疲惫。有时还会妄作(即瞎折腾),波及他人,危害社会,对健康也不利。
其次,思虑过重对所做之事亦有危害。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先生就曾经说过这幺一种情况:许多职业棋手在思考一步棋的时候,往往不是在对和错之间选择,而是在好与更好乃至最好之间选择。面对一个局面,可走一步值八十分的棋,亦可走一步值九十分的棋,当然最好是走出一百分的棋。这三种走法都不错,而不少棋手之所以输棋,往往不是因为他想得太少,计算出错所致,而是因为他想得太多所致——在一步九十分的棋和一步一百分的棋之间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得不偿失。在时间压力或心理压力之下,他往往会在后面的对弈中出现思维盲点,走出“臭棋”,结果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下棋如此,人生亦如此。心眼儿动得多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聪明,耍小聪明更不代表你比别人有智慧。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所谓的完美主义者其实都是贪心比较重,自私自利的人。他们执着与自己心中所谓的“完美”而不顾及外部的条件;他们虽然要求外部世界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但他们却不要求自己的德行和学问也与之配套;他们对完美生活的细节想得很多,很细,可这些细节必须要有别人的高度配合才能完成(这就意味着完美之不可靠)若别人没按照他设想的“剧情”演出,他就会不高兴,抱怨,觉得生活太不如意了,进而衍生出许多烦恼。
再往深处追问,一些人之所以想得太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贪心——总想着做到“最好”,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贪婪吗?我们一定要记住:很多时候,“最好”是“好”的敌人(一般人只知道“坏”是“好”的敌人,这是不够的)。为了求得“最好”,很多人漏掉了“好”。这也是完美主义着为什幺活得不幸福的原因。完美主义着太在乎完美了。当他们举着完美的旗帜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们其实正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幸福擦肩而过。
“不要想得太多”,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不可太贪心,太贪心,心机太重的人往往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