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担心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同学看到后笑话,中国药科大学镇江校区的一名大学生日前竟将从河北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校门口,母亲带来的一篮粽子也让她原封不动地带回去。最后,在儿子的催促下这位母亲不得不含泪离开。(《新民晚报》5月28日)
一位农村的母亲千里迢迢给儿子送一篮粽子,这本来是让人多幺地感慨母爱的真挚与伟大。而儿子的冷漠,却使得人们的热情降到了冰点。过多的指责这位男孩的举动也许无益,将矛头对准整个贫困大学生群体更是以偏概全。这或许只能让我们反思,大学与社会都应该作些什幺?
《大学》中有言,“大学之道,在亲一亲民,在明明德,止于至善”,虽然几千年前的大学与今日之大学早已非同一概念,但是如今大学教育之初衷及理念却仍可从中探询。“亲民”、“明德”乃至“至善”在大学中怎幺强调都不过分。大学作为教书育人之场所,对于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感的良好公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认真审视我们的大学,在这些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一个连对母亲都不懂得感恩的学生,又怎能将来对他人与社会感恩?一个连母亲都不懂得尊重的学生,又怎能奢望其担当起社会责任,成为社会之栋梁、国民之表率?
这恐怕难以简单归责于单个学生。学校在将知识与能力教授给学生的同时,是否对于“德”、“善”、“责”等的教育给予了同样重视?教师们同样也应该反思,是否给学生们作出了优秀的榜样,抑或是相反,大学里博导硕导们被许多学生们戏称为“老板”就可见一斑。大学校园里学生间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使得社会上某些“以贫为耻”的不一良风气也慢慢渗透进象牙塔中,因此许多教育界人士指出仅仅依靠学校一己之力也难以为续。确实,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与折射一出很多问题。但是,大学应该有自我净化能力,同时更应该引领社会的风气与理念,大学应该是文明的堡垒,“善“的捍卫者,“责”的执行者,“爱“的保护者。培养出将千里送粽的母亲拒之校门之外学生的大学,算不上是一所合格的大学。
跟随母亲同行千里的粽子又将跟随母亲回家。粽子或许都能听到心酸母亲的哭声,如果整个教育界与社会都能正视母亲的眼泪,那幺终有一天,母亲的眼泪是因为感动与喜悦而流,而非心酸与凄凉。
文章来源:正义网
由网友aishiyan提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