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笑,从人的心底突然或自然的迸发出来,带给人一种无任何功利色*彩的愉悦,这笑对身心健康相当有益,具有排解烦闷、开阔心胸、激发思考、治疗便秘及舒筋活血等功效。但这笑不太容易获得,因为激发这种笑的,往往是不合常理和出人意料的事物,而整个社会生活大体上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那幺多可供人笑的突发错位事件。
功效显着和不易获得的事物自然珍贵,而人们内心深处对这样的笑又极其渴望,那幺就诞生了专门令人发出这种笑声的艺术,如民间笑话,幽默文学,滑稽戏,影视喜剧等,在中国则还多了相声和双簧等艺术形式,为称呼起来方便,姑且把这类艺术称为“令笑艺术”,即“令人自然、突然或反复开心发笑的艺术”的简称。
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身心轻松的国度,国民整体上缺乏言、行、念相顾一体的幽默气质,因而对令笑艺术就更加渴求。可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人在欣赏令笑艺术的同时,又大都瞧不起这种艺术,而且振振有词曰不正统、不合道德礼仪、难登大雅之堂云云,这其实是吃饱了饭骂厨子,反倒是一种缺德。直到新民一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令笑艺术才被脱掉了旧时代所谓的下九流枷锁,走出地摊,站在艺术殿堂的一席,把令人发笑的元素普及给大众,开始理直气壮的向生活抖包袱,这使一贯保守、单调的国人认识到,原来这真是艺术,而且是很了不起的艺术,原来这里边也有角儿、也有大师。国人的整体开心并且认同,使得令笑艺术更添了信心、更卖了力气,如此反复交互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然而任何艺术都不是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而且必须要服务于生活,所以除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外,所处的时代特征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决定了艺术必然要求新求变,令笑艺术当然也不能例外,她需要完全具备和体察同时代人的喜怒哀乐,并把时代的共性*情绪和思索凝练后变成笑料抖出来,以实现与当时民众同频共振、互动满足的艺术效果,做到这个很不容易,就更别提既令当时人发笑,又令后几代人仍然发笑的经典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令笑艺术,一定是把握了所处时代脉搏的,而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则必然交代出了该时代的生活风貌和民众心理,那幺如果想全面总结下时代的变迁,看令笑艺术的变迁就行,或者说看国人在不同时代里笑什幺就够了。
中国的令笑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速,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自然与政治环境的改善、经济生活的裂变和多元理念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涌一入堆积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说中国令笑艺术更新换代太快,其原因绝非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那幺简单,国人因生活变奏太快、生活色*彩缭乱而日益浮躁、焦虑和迷茫当是极其重要的因素,03年开始,周星驰、冯小刚不再继续惯有的喜剧风格就是有力的证明,人们确实是太——焦虑了,令人发自内心而笑已经比劝人向善还难。幸好,后来有了《武林外传》,应该说,这是对20世纪诸多令笑艺术的总结集成,融汇了几乎所有令笑元素;幸好,后来又有了《疯狂的石头》,她则是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各种焦虑,并把这各种焦虑放大后,艺术的宣泄一了出来。
由此可见,自进入21世纪至今,令笑艺术完成了一种快速的、总结式的变迁,成为了50多年来令笑艺术的缩写。
而想要宏观并精微的表达这几年来的变迁或缩写,又非得上溯到50年前并逐一散开说回到现在不可,因为从来就没有完全孤立的时代和艺术。
国人过去在笑什幺?国人眼下在笑什幺?国人将来又会因何而发笑?国人在笑什幺,当然也就是我在笑什幺,笑的变迁,也就是我们生活的变迁。
而我又非常不喜欢作编年史或年表排列式的文字,便只好择各时代主要的音像人物漫谈一下,倘有兴趣,不妨随着一起体验下盘点令笑变迁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