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创新跃动中国心-如果您是一个散文爱好者,一定不要错过我们的
历史的镜头回放到了1959年10月。
“1959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劳模会议,也叫‘群英会’。当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时,整个大会堂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身披大红花,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整个大民大会堂……”
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当全国劳动模范、吉航公司退休员工刘成才老人说起这番话时,依然难饰心中那份深深的悸动与喜悦。
挥洒创业的激情
刘成才出生在解放前的1931年,经历了从战乱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不久,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状态投身生产、投身国家建设。在吉航公司建厂初期,做为工厂发动机修理车间发动机火焰筒工段的工长,他和工段的同事们拼命的工作,有的时候一天工作十几个、二十几个小时不休息。因为舍不得工段的工人不顾身体健康不分昼夜拼命的工作,他总会在深夜把工人一次次赶回家休息,自己却留下来多干,超负荷的工作量让他几次晕倒在工作现场。
那时,工人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不高。有些工人虽有蛮力,却掌握不好操作的要领。当时,手抡大锤砸扁铲是一项常用于工作流程的操作方法。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干起来却不那幺容易。细微的偏差就会砸到扶助扁铲的手,而越怕越急就越会出错。为此,很多工人不敢再抡锤,更不敢再扶铲。刘成才就主动帮工人扶铲,让他们练习操作技巧。很多次他的手被工人抡下的铁锤砸得红肿、出血,但他从不介意。他说:“只要你们练好了,咱们给国家增效了,我的手没啥受不了的……”出蛮力工人再也不敢乱抡锤了,他们说:“怎幺样也要练好,绝不能再砸到刘师傅的手!”至今这位80岁老人的双手还依昔可见那些深深的疤痕,所伤之处的皮肉还是很薄,很薄。
让苏联专家树起大拇指的创新
建厂初期,工厂技术能力薄弱,设备缺乏,再加上原材料和备件的供应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外厂订货又不能及时供应,导致生产时常停工。69型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的碗形堵盖,当时外购极为困难,自制加工更是难上加难,给生产带来了无法逾越的困难。刘成才主动请缨,提出以试制模具的办法解决工厂难题。经过无数次的深夜测绘、精心试制、反反复复的修制,一套成型且成功的创新型模具在刘成才的手中完美现身了。经投产使用后,这套模具经受住了实实在在的考验,加工出来的零件达到最高质量标准。
810型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修理时,稳定器根部经加工后常常发生裂纹问题。按零件性质和要求是难以修复的,技术部门也无法作出修复结论,造成大量机件报废。刘成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挽救这些零件,他彻夜不眠,经过多次的试制,最终研制出了一套补片夹具,用电阻焊进行焊修,复活了大量造价高、制造极为复杂的发动机机件。
随着战机修理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工厂的生产任务骤然增加了许多,其中802、810、890三型发动机燃油总管的修理任务异常繁重,经常满足不了装配的需要。刘成才不断在革新技术上入手,做出了多项技术改革。他采取将直径较大的钢球用腐蚀的办法缩小等办法,一举成功制作出了小钢球,突破了这三种型号发动机总管的修理关键,保证了装配的需要。
某型发动机尾喷筒锥体试验漏气模具、斜冲1mm钢板的夹具托板、复活810型的尾锥体通风罩、鱼鳞价值昂贵的零件百余件……这种种发明与创新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看了他的多项发明,就连当时来辅建的苏联专家都称赞地树起了大拇指。
感知荣誉的力量
历经岁月,辗转流年。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成才每年都会获得劳动荣誉称号,工厂的、市里的、省里的,还有那个他最引以为荣的全国“群英会”。那是那个时代火红印记,虽然只是一块牌、一张纸、一个本,但这代表着荣誉,荣誉给了他在航修领域里37年的坚持、37年的信心和37年的前进动力,荣誉使他时刻铭记劳动的使命和工作的责任。
在刘成才老人退休后的日子里,他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所热爱的航修事业。在退休后的多年里,他帮助工厂提出了多项发动机修理技术的合理化建议,协助相关人员对发动机修理中多项技术文件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革新。
如今,80岁的刘成才老人疾病缠身,行动多有不便,但每每工厂修理好的试飞战机搏击碧空时,他总会翘首凝望,那深邃而宁静的目光里,倾注着他默默的情,那颗奔腾的中国心,涌动着他全部的爱……
创新跃动中国心对你有帮助吗?还需要优秀散文的话,欢迎进入散文栏目哦。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