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的人生

时间:2015-06-28 06:21:21 

高考或许是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件首次能比较清晰看出未来走向以及能否成功的事件,它是我们日后为数不多的可以回忆起改变自身命运走向的一件事。我们怎样将自己的梦想和现实拉近以及无限融合,这是一个终其一生需要与之肉搏的问题。

近日,好莱坞著名影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转发率很高,在高考结束后的这个季节,显得颇为应景的励志。娜塔莉·波特曼今年34岁,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演员、奥斯卡影后。她13岁时因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而出名,1999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后更被各方媒体描述成美貌与智慧并重。2010年商业和口碑均大获成功的电影《黑天鹅》更将她的演艺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峰。

哈佛大学的毕业演讲在当今整个青年文化领域一直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每年几乎都会邀请对当下年轻一代影响较大或在全世界范围较有影响力的人来演讲,受邀嘉宾曾包括J.K.罗琳、比尔·盖茨、奥普拉、克林顿等。在图书界也有很多关于哈佛大学演讲的书,J.K.罗琳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也曾单独成书。

个人而言,我其实对励志成功演讲这一形式不太感冒,因为真正成功的人总是自己就能成功,而无需太多洗脑式的心灵鼓舞。但喜欢看成功人物演讲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态,目前TED演讲的受欢迎说明了这一点。我的一些在国外工作的朋友们就很喜欢看TED演讲。TED是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性机构,它组织的演讲使TED从过去约1000人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每天约10万人流量的社区。人们都喜欢看成功人士的演讲,因为它给仍然平凡的人一丝接近成功的幻觉。

然而,观看完娜塔莉·波特曼的整段演讲,我却发现其间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她在演讲中说,当我们对自己不够自信时,就总是想按照“别人的规则”来玩“成功”这场游戏。这一点其实是有道理的。当我们出生乃至后来走向社会,总是冥冥中按照一种“社会的标准”来包装、要求自己,从而达到一种别人眼中的“成功”或“正常”。但谁规定人生必须是这样呢?正如娜塔莉·波特曼在演讲中所说,事情原没有一种“本该怎么样做”的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模式,从而走向成功。

有的时候,成功在于敢冒险、做自己之前不敢想或认为完全不可能做的事。娜塔莉·波特曼分享了自己主演《黑天鹅》的例子。她说后来她才知道她根本没有为拍这部电影做好准备,因为拍摄后她才发现一切如此之难。如果她当时知道拍摄会这么辛苦、舞蹈技艺是那样难以驾驭、那么多自我局限难以突破,她就不会接这部电影。但是相反的,她接受了,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在拍摄过程中克服种种艰难、拼到自己的最好。终于,这部电影不仅收获了商业上和口碑上的成功,她还在拍摄过程中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很快结婚生子。

上周我路过某高考考点。赤热的天,被禁止的鸣笛,空气中弥漫的寂静使一切有种木版画般的悲哀和坚忍。我知道这是因为,那一刻,将近1000万人的命运被同时决定,于是那个梧桐树影炎热静谧的下午充斥着一种生命本身的肃穆。门口乌泱泱的家长脸上涌动的是千百年来都一样的殷殷之情。十年磨一剑的等待、一考定终身的无奈、宿命般交付的感觉。那一瞬那里上演的是一出出青春悲喜剧。

少年时,我们都唇红齿白、眉目清晰、身上满负殷殷的期望,就像《红楼梦》中赖嬷嬷的孙子,虽是“小家”的孩子,但也是从小捧在手心里长大,“为他花的钱也足够打那么大一个银人了”。但是成长就是所有“捧在手心上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日渐独立的过程。人在年少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己拥有全世界并且可以登上世界巅峰创造自己想要的任何一种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的幻觉,但是成年后却发现人生是一个不断想要很多东西而很多东西又最终得不到的过程。成年是被现实风化过的壳,旧时痕迹依在然而内心却已渐渐荒芜。较少人会真正成功,一些人会最终像骆驼祥子那样遭受“个人主义的失败”,于是一切坍缩成一个极小的点,剩下一个极平凡的影子踽踽独行在这世上。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5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