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逃生”通道

时间:2022-01-21 10:58:03 

流沙

公共危機专家给出的一项数据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楼宇商厦、地下空间等公共场所设置的紧急避险和安全逃生标志,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其发挥的作用与预期的大相径庭。

如果冷静地去判断、推演这个结论,当火灾、水灾等事件发生时,人们极其紧张,的确会忘记关注逃生标志。在没有指挥者的情况下,主导他们的肯定是“从众心理”,即便这种集体性行动是极其错误的。

所以,不停地演练相当重要。演练就是要让公众知道,危机发生后应按照预定的方式选择逃生路线和方法,而不是跟着大家一起跑。这是心理学、组织行为等交叉学科已经证明的事实,违背科学必然带来惨痛的代价。

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参加培训,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了一段话,原话已不可复原,大意是:无论在何种公共危机中,最后能否战胜危机,靠的是内心的信念(信心)。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一句话。

这几天读英国金融史,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1672年,英国、法国、罗马联军发动战争攻入荷兰,7个联省中有5个已沦陷。荷兰百姓惊恐万状,所有人都想保住自己的财富。他们奔向银行,想把票据兑换成黄金。于是,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银行门口人山人海,暴乱的火苗已经开始燃烧。

在这危急时刻,年仅22岁的荷兰统治者威廉三世干了一件十分漂亮的事情。他出现在汹涌的挤兑人潮中,在阿姆斯特丹银行,当着所有人的面命令士兵打开金库的门,承诺为他们兑付黄金。

当金库大门被打开,人们惊呆了:金库里全是黄灿灿的黄金,上面的封条还是几十年前的……国家既然如此富裕,就根本不必担心荷兰战胜不了入侵者。

这场巨大的金融危机被威廉三世以一己之力成功化解。但现代金融学专家认为,这肯定是威廉三世的一个小把戏,当时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黄金储备不可能有那么多,也不可能有贴着几十年前封条的黄金。

真相已经沉入了深邃的历史,但关键是,威廉三世用自己的信心带给民众信心。在危机面前,重要的是树立信心。

人性当中有善良和理性,但也有贪婪和恐惧。危机到来时,不良情绪就像病毒一样传播,能量不断聚集,足以摧毁一切。那些挤兑的人难道不清楚,集体性挤兑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最后只会让自己血本无归?就像逃生,按标识标志逃生这样正确的方法在危急时刻往往不会被采用,“从众”才是最优选择,踩踏事件就是由此发生的。

因为,所有的公众危机不是因为理性,而是因为恐惧,最后的触发点肯定是由公众情绪引爆的,特别是金融危机事件。纵观经济史上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是18世纪末英法战争期间的英格兰银行挤兑事件,还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无一不是因为公众情绪不断演化,从而加重了灾难后果。

而公众信心的回归,却不那么容易,唯有信念,才有可能指向正确的“逃生”通道。能做出“指引”的那个人,不仅要能看穿人心,知道症结所在,还得具有强大的信誉。譬如在火灾发生时,对着烟火弥漫中的众人高喊一声:“我是退役消防兵,请大家跟我来!”

(肖 婷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21年第37期,辛 刚图)

相关读者2022年第2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22年第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