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二来政事都交给了太子和辅政大臣,再也不用自己亲自操劳,拓跋嗣的病一时似乎好了不少,他便不再居于深宫颐养天年,而是亲自带兵“伐叛柔服”,趁刘裕去世的机会发动了对南朝的战争。经过一番苦战,北魏攻占了黄河以南包括洛阳在内的大片领土,刘裕的北伐成果进一步被蚕食。
就在这次战争结束后不久,423年十一月,拓跋嗣病死,时年三十二岁。这时实施了一年半的太子监国制度充分发挥了作用,十六岁的太子拓跋焘顺理成章过渡为国家的新主,朝局一如往常,没有发生任何波动。这在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胡族政权中是极为罕见的情形。
拓跋焘,小字佛(音必)狸,他的生母杜氏乃是汉人。由于拓跋嗣最宠爱的姚夫人(即姚兴女西平公主)并未生子,拓跋焘遂以长子身份成为了北魏历史上的首位太子。然而根据道武帝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拓跋焘的得立必然意味着杜氏的不幸。杜氏在拓跋焘十三岁时死去,其死因史籍未载,我推测很可能是成为了这残忍制度下的又一个牺牲品。不过拓跋焘并不缺乏母爱,因为在他的幼年生活中,身为保母(奶妈)的窦氏完全取代了其生母的作用。这位窦氏,后来被拓跋焘册封为保太后,从而在北魏的宫廷政治中又衍生出了“子贵母死”制度的一个反面效应,即保母干政。当然这是后话,且与本书内容无关,所以不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