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陵:兴也风水 败也风水

时间:2016-12-16 09:48:33 

北陵南迁之谜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颜旻,起兵抗辽,创建了大金国,在位9年,征战半生,是个马上皇帝,56岁正当英年时,猝然病逝。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九月,金太宗率完颜氏家族子弟和满朝文武大臣,将太祖棺停葬于上京宫城(黑龙江省阿城市)西南,并建宁神殿,四时祭拜。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二月,完颜阿骨打被迁葬到一座风水极佳的高山下,曰“和陵”。到了金皇统四年,和陵被改称为睿陵。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十一月,海陵王将太祖陵迁到大房山云峰山下,选中了九龙山“主龙”龙首之下的龙衔寺安葬了金太祖,仍号睿陵。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葬太祖陵”的经过。

古代社会特别注重龙脉一事,普遍认为挖掘祖陵会导致王气外泄,龙脉受损,对于江山社稷是极其不利的事情。当然,如果是祖宗显灵要求移陵,那就另说了。这也是海陵王敢不远千里地将太祖陵迁到大房山云峰山下的底气所在。

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载,海陵王完颜亮年轻时一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内演练武艺和攻读经书和兵法。一日,天气特别晴朗,他便纵马猎游,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金太祖陵前,即下马祭拜。三拜之后,突然晴天霹雷,顿时大雨滂沱,已然无法返回会宁府。守陵的陵户们见此情景,便请完颜亮休息一夜,待天明后再回会宁府。简单进食之后,完颜亮独自一人进入上宫席地而卧。到了子夜,突然一阵亮光,照得上宫四壁通透,完颜亮张开了双眼,定睛一看,原来是祖父完颜阿骨打的牌位,此刻金光闪闪,他感到非常惊恐,马上长跪不起。祖父完颜阿骨打告诉他他是长孙,命该袭位,称帝之后,必须做一件事,就是北都南归,北陵南迁。随后牌位灵光顿失,大雨骤停。完颜亮心里泛起了滔天大浪,随即出殿上马直奔会宁府。是时,恰逢有一个守夜仆人看到海陵王疾驰东去,天上有五彩祥云从天而过,飘向东方。很快,海陵王有帝王之气的传说传遍了大江南北。待海陵王弑君篡位登基称帝后,他念念不忘金太祖吩咐的“北都南归,北陵南迁”之事。这才有了“一个皇帝,三个皇陵”的说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搬冢运动”。

为何选在了九龙山

金太祖陵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随都城迁到了燕京,海陵王命令堪舆师找了一年,也没有找到一处上佳的风水宝地。从堪舆学上说,一处上佳的风水宝地,前面至少要有两座“山”,即“朝山”、“案山”,左右还应出现“护砂”。所谓‘朝山”,就是朝臣站立的地方,“案山”则是皇帝放办公桌“案几”的场所;从位置上来说,“案”近而“朝”远。

海陵王见选陵址之事迟迟没有进展,就向他的私交,当时的全真教大教主王处一商量。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的一天,海陵王邀王处一出外行猎,行至大房山大红谷时,王处一说此处可以选为陵区,大红谷因谷口外岩石裸露处的一片片石头和砂土呈现红色而得名。行至九龙山时,王处一大喜,只见九龙山的九条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顺势展开,龙条山脊奔腾而下,正中一条高于其他八条,中峰正前方是高耸的山壁,近处则是一处中间低平、两边凸起的山岗;东侧有连绵不断的山头,西侧则分布着多个小山包。主峰下泉水环流,终年不息;层林重叠,紫气缭绕。九龙山的山形地貌正是风水宝地中的经典:远方高耸的山壁是“朝山”,近处低平的山丘则是“案山”,左右连绵山岗无疑就是天然“护砂”了,也就是风水学上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了。

王处一指着山峰走势告诉海陵王正峰的龙头处可以安葬金太祖,龙子龙孙可葬于侧龙处。而“九”谓“九言其多”。预示着大金王朝可以千秋万世,永不衰竭。海陵王听到这些,频频点头赞许。

这时,一头小鹿突然从草丛中跃起,向前奔去,海陵王赶忙拍马追赶,把王处一和一众侍卫都落在了身后。忽然山路一转,小鹿失去了踪影,前面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寺院。海陵王觉得奇怪便追进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现了,恍恍惚惚间,海陵王抬头看见的不是佛像,而是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几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后来得知,此寺叫龙城寺,正好位于九龙山的中峰,“龙头”上。

这样,海陵王更加相信王处一的话了。回到中都(今北京)后,海陵王便下令把金太祖、金太宗、金兀术的陵墓从东北迁来,把龙城寺的佛像肚子凿开,安放三位祖宗的牌位。在寺基上凿洞挖穴,安放了他们三人的灵柩。

至于王处一给海陵王指点陵寝为何偏偏选在九龙山,后人多有解释,最具神秘色彩的是,认为金朝历经九代皇帝,故又称“九龙”,九代之后,灵气散尽,金朝也将随之灭亡了。

兴也风水,败也风水

金太祖陵所在的九龙山在风水中堪称经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金朝被灭以后,他仍然享受着后人的香火。蒙古人统一中国后,蒙古人认金国为一家,处处以金国的继承者自居,对金帝王陵进行了修理,并定期祭祀,金帝王陵一度成为元时有名的“京西八景”之一。即使到了明朝初年,它仍是受到了明政府的优待,据说当时朱元璋为了修建皇陵,专门派人来大房山视察该地的风水,并做了一定的修整工作。到朱由校当皇帝的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事情发生了变化,金太祖陵因为“泄王气、断龙脉”一事,而遭受了灭顶之灾,史称“天启掘陵”。

明朝皇帝好端端的为何要跑去破坏金人主坟?是为了报复金人当年对宋陵的大举毁坏吗?这好像没什么理由,这个时候离金朝灭国已有300多年,此时因报复而掘陵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如果真是因为这个,那大明王朝就显得过于儿戏了。如果不是为了报复,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关外的民族——满族了。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建州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东北建国,国号“金”(清政权前身,史称“后金”)。起用这个国号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复兴当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后金定都辽阳,举国一派生机,在和明朝的数次战争中,都把明朝击败,特别是萨尔济之战和辽阳、锦州之战更把明朝打得一败涂地,对大明王朝已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明朝时由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腐败透顶,社会动乱,义军四起,政权摇摇欲坠。

朱由校眼看内忧外患,忧心忡忡,害怕大明江山就此断送在自己手上,到了地下无颜见列祖列宗。天启皇帝病急乱投医,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认为后金是“金国余孽”,其兴起是300多年前入葬的京西房山九龙山的金帝陵王气太盛,女真龙运未绝,遂采纳了破风水,断龙脉、泄王气的“妙计”。通俗点讲,此“妙计”就是挖努尔哈赤的祖坟,也就是金代最早的帝王陵寝,为完颜阿骨打的睿陵。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朱由校派人去九龙山掘陵,金陵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陵墓的朝向之谜

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明天启年间金陵的地面建筑无一幸存下来,但却因为这样,金太祖陵失去了地面上的标志,由此躲过了盗墓者的侵扰,获得了数百年的清静。2002年,北京文物研究所发现完颜阿骨打的墓纯属偶然。在一次野外考古调查中,偶然发现一个蓄水池非常奇怪,里面堆了200多块大石头,每块都有一吨重,好像是为掩藏什么。这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把这些石头搬开后,果然发现了一处石椁墓。经过一年多发掘,迄今已从该墓中出土四具石椁,其中的雕龙纹、凤纹的汉白玉石椁为国内首次发现,应为皇室专用。根据史书及有关文献记载,加上该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中轴线上,专家初步判定该墓坑为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睿陵没有出土大量的稀世珍宝,但是金太祖陵朝向问题却令人费解,据说,在最初时,整个阿骨打的陵墓呈一只龟的形状,头部对着的方向就是东南,而阿骨打棺椁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东南。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中原王朝帝王无论行走坐卧,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严格以南北方向为中轴线。金太祖陵朝向东南,与中原截然不同,显示出了当时南北民族文化间的巨大差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这是女真的一种习俗,女真族崇尚太阳,以太阳为神,故以东为尊。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中原王朝也曾有过一度的太阳崇拜,金鸟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那为何中原地区的墓葬都是南北向呢?或许这和各自的生活环境有关。北方草原地势平坦,一到冬天西北风肆虐,为适应这一环境,故一般的建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久而久之,这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习俗,反映在墓葬中就是当时北方所有民族的坟墓朝向都是东西走向。而中原民族北有高山阻挡,西北风难以深入,对其来说,坐北朝南一足以挡住西北风,二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故中原民族全部崇尚“面南背北”。

太多的未解之谜等着后人去解开。

选自《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