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第一个发布“馆长之死”的消息:“猫,是被人烫死的。猫、人,各少了一个;混蛋,多了一个。”猫的非正常死亡,让学生们的伤心与愤怒并存。但学生们是冷静的,没有谩骂和无端猜忌。从最初因为猫的头部湿漉漉而以为是被烫死的,到后来清华大学小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猫并非被烫死,死因不明。为使“烫死说”不再广泛传播,清华大学图书馆又第一时间、于凌晨1时在微博上进行了辟谣。
但“馆长”确非自然死亡,据称这也不是“馆长”第一次受到伤害,只不过它都挺过去了,这让人联想起之前一些虐待动物的事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在微博上写道:“猫馆长曾经陪着老师们改考卷,陪着同学们看书,他不吵闹不抓挠而且亲人,不算图书馆的灵魂,也算镇馆之宝之一。一个社会上,人对动物的态度,就是对自己和身边人的态度。是我们这些老师没教好。”
和清华园中其他众多的猫一样,“馆长”也曾是一只流浪猫。后来不知怎地看上老馆这块书香之地,就再没有离开过。“安静”,是所有人对他的第一评价。荣升“馆长”之后的他,经常在老馆内外踱着猫步“巡视”,淡定地接受学生们的抚摸和合影,累了就在门口、窗台、书桌,甚至学生身上酣然入睡。他各种优雅或潇洒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届学生的毕业照、毕业电影中。知名度上去后,还有人为他写了《老馆猫歌》,歌中唱道:“有猫有猫在老馆,暮去朝来不须招……人世纷纭为物累,无如与尔共逍遥。”
如果说“馆长”的赫赫声名只在清华大学内传播,那另一只为图书馆而生的小猫则成了一个闻名世界的文化符号。在美国阿华州斯潘塞镇的一个寒冷冬天,一只出生才几周的小猫被扔进了镇上图书馆的还书箱中。差点冻死的小猫被图书馆管理员发现后,幸运地活了下来,被取名“杜威”,源于“Do we read more books”(我们读了更多的书吗)这句话的音译。此后的19年,这只生活在图书馆中的黄色小猫杜威,用感激的姿势磨蹭着每一只抚摸它的手,赢得了图书馆和小镇所有人的心。它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书、拍成电影,最终闻名世界,成了从有史以来最大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小镇的骄傲。
《小猫杜威》一书的编辑在推荐词中写道:“我从杜威身上学到了这些东西:找到你的位置。满足于你拥有的东西。善待每一个人。过一种好的生活。不是关于物质,而是关于爱。”
学生们从“馆长”身上学到的,大概也有不少。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说:“很多人问,为什么清华的孩子们会那么在意图书馆的一只猫?——因为它安静的陪伴是一种力量。”周庆安转发了此条微博,并说:“这就是校园文化,不用发起与讨论,它就在那里。”
一直照顾“馆长”的图书馆管理员,最后把他埋在了老馆门口的银杏树下。这几天,树下摆满了学生们送来的鲜花、卡片和“馆长”旧照。有人说:“小猫一路走好,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