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我们班的散伙饭,以掀桌子的方式结束。
甚至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的,借着酒劲儿,林敬和李璇开始互相指责对方见利忘义。话越说越狠,随后“亲友团”陆续卷入,双方阵营剑拔弩张。
争执的起因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去美国名校读研的机会。班里30个同学,除了已经确定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和签了就业协议的,其余的人里,有资格申请这个“馅儿饼”的只有林敬和李璇两个。二选一,非此即彼,谁都知道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
起初是瞒天过海。
林敬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经常在院系办公室出出进进,自然地,他第一时间听说了这个消息。据说系办秘书让他通知班里所有学分绩达标的同学,让大家抓紧时间报名。谁知林敬对谁也没说,只是自己闷头准备起材料来。
李璇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是一周之后了。她先是去院系办公室了解了相关信息,又打探了林敬的准备情况,然后便径直去找吕教授。吕教授刚刚从美国访学归来,这次学生交流的机会,正是她极力促成的。况且一年前,吕教授曾经是李璇学年论文的指导老师,对她印象颇为不错。李璇开门见山说明来意,请吕教授帮自己写推荐信,并告诉她,系里已经同意推荐自己去申请这次留学机会。
只是,关于竞争对手林敬,她只字未提。
吕教授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门道,一口答应了李璇,并鼓励她好好准备。
谁都知道,吕教授是这次学生交流活动的发起人,请她写推荐信,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迈进了美国名校的大门。
林敬本来也想请吕教授出手的,但李璇提早放出风去,说吕教授从来不给本科生写推荐信。林敬本来就跟吕教授不太熟,既然有这样的传闻,也不好再贸然打扰。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了系里另外一名老师写了推荐意见。
这招声东击西确实有效,凭着吕教授的那封推荐信,李璇顺利拿到录取通知,意气风发地开始憧憬未来的留学生活。而林敬错失了这次机会,只能苦哈哈地准备考研,虽然最终也顺利入围,但经过这么过山车似的一折腾,心气儿顿时低了很多。
所有的怨气,在散伙饭时一下爆发了。
我忘记了那晚是怎么收场的,反正毕业之后这十年,这个话题始终是同学之间的禁忌。要是有谁偶尔提及当事人,大家都会默默对视,叹口气说,唉,何苦呢。
这十年间,李璇学成归来,在一家外企找了个不错的工作,嫁人生子,开始过上脚踏实地的生活。而林敬倒是一门心思做学问,在读研期间,他申请到了去日本某校做交换生的机会,顺利拿到文凭之后,又开始陆续攻读中国、日本、美国三所学校的博士学位。
毕业十年聚会的时候,我们又坐在了一起。当年那个“天大的机会”,并没有对林敬和李璇如今的生活轨迹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那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林敬端着酒杯对李璇说:“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当时觉得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要死死抓住,才会做出那样的事。现在想想,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机会那么多,实在没必要争来争去的。”
李璇狠狠地和林敬碰了杯:“那时候咱们都太年轻了。”(杜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