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的品位(2)

时间:2014-11-14 11:12:23 

文人聚餐还有一种“撇兰”的形式。这种形式古已有之,是文人求自尊的一种表现。

当年文坛有一大批青年作家,他们与冯雪峰商量也搞这样的聚餐会,以增进相互交流。只是青年作家手头多半并不宽裕,一块钱意味着三四天的伙食费,每人每周拿一块钱出来聚餐,非他们的收入水平所能负担,但不搞“AA制”,又缺乏平等精神,有损青年作家的自尊。因此派定茅盾为固定东家,再用“撇兰”的形式凑份子钱。即:根据聚餐人数画一丛兰草,根部(先盖没,后揭开)注明钱数,有多有少,一般为4角、5角、6角,猜叶凑份,东家多出两三元,全体可得6-7元。这样凑起来的钱,大餐馆还去不了,只能去中小餐馆。即使如此,青年作家还是很高兴,把“聚餐”作为一次享受,享受与茅盾这样大作家和长者的亲近,也享受同行和同龄人之间的聚会。他们是每星期一聚会,定名为“月曜会”。参加者有《文学》主编王统照,还有张天翼、沙汀、艾芜、陈白尘、蒋牧良、端木蕻良、艾思奇等。“月曜会”开始于1937年春,到“八一三”以后停止。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文人相聚亦多佳话。有一个“南张北溥”的“转转会”12人,他们是溥心畲、张大千、齐白石、陈半丁、俞陛云、陈宝琛、于非闇、周肇祥、溥心畲、傅增湘、徐鼐霖、成多禄。这个“转转会”类似于现在的文艺沙龙,每个星期日聚会一次,门槛很高,由会员轮流做东。聚会时赋诗作画,鉴赏评论。某一次聚会后,于非闇写了一篇《南张北溥》的文章,引起了画坛的一次轰动,琉璃厂的书画商趁机“炒”一把张大千、溥心畲的字画价格。聚会时合作的字画作品,价格更高。1938年北平沦陷后,“转转会”被迫中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有若干著名的私人沙龙: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朱光潜与梁宗岱寓所的“读诗会”,一时俊杰齐集,星光灿烂。林徽因还喜欢参加萧乾主编《大公报》副刊时每个月在北平“来今雨轩”举行的茶会。这个茶会谈天上人间文学哲学,品茶聊天碰擦思想。萧乾则从中选题征文约稿。林杉所著的《林徽因传》中记述:“林徽因是茶会常客,每请必到,每到必言,每言必惊。”

新月社、语丝社同人也有雅聚。1928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以聚餐会为集会形式。席间常出哲言妙语,文人趣闻。有一次聚会,胡适问闻一多:你知道你湖北有“三杰”吗?闻一多答曰:愿闻其详。胡适说:“这三杰一文人,一武夫,一名伶。文人是阁下,武人是黎黄陂(黎元洪),名伶是谭鑫培。”闻一多机智地回应说:“你们安徽也有‘三杰’,也是一文人,一武夫,一名伶。文人自然是阁下,武人是段合肥(段祺瑞),名伶是梅兰芳。”这一对答成为佳话,时人评说“问得妙,答得更妙!”

上海文人在1946年春天的一次盛大集会,堪称“绝唱”。那次聚会,是送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请赴美访问,同时欢迎刚刚从重庆到沪的文人,有戈宝权、宋之的、吴祖光、施蛰存、柳亚子、袁水拍、许杰、叶圣陶、赵太侔、叶林等五十余位。假座金联食堂,席开五桌。老舍特别高兴,每桌握手敬酒,还向众扬言:“我向诸位挑战,请来猜拳!”曹禺不会猜拳,同老舍玩儿童猜拳“刺!刺!刺!”

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聚餐”也还大有市场和空间,“理由”也更多了。比如在种种“校友聚餐”之中,多了一种“党校同学”,可谓“隔界”加“宽带”,不可小觑的。笔者最为欣赏的倒是80后、90后青年学生的小聚,三五同学,在小小饭店里一碗馄饨或盖浇饭,纯真朴实可取。

“聚餐”的“因”和“道”古今相通,而今昔殊异其趣。历史上文人聚餐之花样多多,对酒当歌,品茶放言,志同道合,百聚不多,十日不见则爽然若失。现在,自发的“聚餐”,自然形成的“客厅”,已经离我们愈远。旧时文人求聚之心甚于求静,今人求静之心甚于求聚,心态不同了,口腹之事也不同了,加之电脑、电视、电话……与朋友沟通的手段越来越方便,这都是今昔不同。但是,“聚餐”的形式还会继续下去。雅乎?俗乎?要视参与者的品格和趣味如何了。(朱通华)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半月谈

美图欣赏

半月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