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毓方
仿佛注定要远离专业!从一开始。那是1954年,欧阳中石自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门班毕业,学校把他打发到河北,河北把他拨拉到通县,通县把他安排在女师,女师分派他教学生几何。
他倒好,没有嗟叹,没有怨尤,随遇而安,轻装上阵。逻辑与数学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君不闻,前辈哲学大师斯宾诺莎,就用几何学的方式,证明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哈哈!学逻辑的教几何,正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几何教得好好的,学校又让他改教语文。首先是因为语文教研组人手不够。其次嘛,是看上他文学修养实在深厚。
当然。当然。哲学是文学的灵魂,文学是哲学的躯壳,从古至今,伟大的哲学家也必然是出色的文体家,这不用证明,比比皆是。
语文是欧阳中石的强项,学以致用,立竿见影。很快,他的课堂教学成了校内的样板。然后,又成了县内的样板。再然后……唉,对不起,没了下文。
怎么会没了下文?因为,学校改派他教物理了。
是物理教研组人手不够?也许吧。是欧阳中石精通物理?不,没那回事。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明显不合逻辑的“位移”?
这事是领导决定的,在逻辑凋零的年代,唯一的聊以自慰的逻辑,便是无条件地服从。
欧阳中石摊开物理教材,他很快又在其中找到了乐趣。你看,你看,许多大物理学家,像牛顿,像爱因斯坦,同时也是大哲学家。那么,他一个学哲学的教教物理,不正应了“教学相长”吗?乐何如之,乐何如之啊!
可物理的瘾还没有过足,学校又让他改教化学。
议论就蜂起了。
正面的看法是:不愧是北大毕业,全才,教什么都行!
负面的看法是:这家伙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只能打杂,不能重用!
正面的、负面的议论,欧阳中石都一笑了之。他以惯有的坚决,一头钻进化学。未久,他又发现了“新大陆”:原来,化学与哲学也是相互交叉的啊,有一种新兴学科,就叫化学哲学。
如此这般,欧阳中石在通县,时间从1954到1978,年龄从26至50,单位忽而是中专,忽而是中学,承担的科目,这学期是写字,下学期说不定就变成美术,过一阵儿又回归语文,莫名其妙地又跳到历史,偶尔还有体育,还有戏剧,一切都呈非线型状态,他……
——等等,你刚才说到体育。可是,他那么矮?又那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