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红十
年3月18日晚,月亮从嘉岭山宝塔肩头升起来了,圆大似锣,明光泄地,照着毛泽东及党中央一行登上王家坪后山,开始撤离延安。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眼下是第十二个春天。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政军最高领导毛泽东主席没在哪片根据地坚持这么长久。眼下要离开,不甘,不舍,不得不走。没人知道,此一走会在黄土高原崎岖路上跺踏整个四季,逶迤370天……
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原、梁、峁、沟、台,有着独特的地理表达:圪梁、脑畔、崾岘。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被这里百姓接纳之前,山寒水瘦的土地有自己的英雄好汉:李子洲、谢子长、刘志丹,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牺牲。
月光在陕北高原逡巡,不见故人面,唯闻故人名。谢子长牺牲一个月,家乡安定改名子长。刘志丹牺牲当年,家乡保安改名志丹,1944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绥德、米脂、横山等县交界处划出子洲县,以纪念李子洲。
子洲、子长、志丹,表达后来人对西北根据地开拓者的敬重与惜别。地贫民瘠的陕北,被毛主席慨叹为“没有陕北,落不了地”。这里是“革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转战陕北之艰苦超过长征,很多路途靠两脚加拐杖步行,吃的黑豆钱钱饭,住的破窑洞,危险狰狞于前途与后路。几次过黄河机会,毛泽东坚持不走。除了战略考虑,更有情义。他说,我们在延安住了12年,老百姓供养我们,一遇险情就跑,对不起陕北人民。
二
毛泽东的拐杖和双脚触摸陕北厚重黄土时,想到过逼婚未遂,出枪杀人后被杀的红军旅长黄克功么?想到过1938年借黄陵扫墓投靠蒋介石戴笠的张国焘么?中共“一大”代表,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嫌陕北根据地如同鸡肋,“吃之无肉,弃之无味”,关键中共高层已“无位”,又一次选择“南下”,背叛信仰。
这就是革命根据地延安,有背叛和变质,有特务和内奸,有动摇与徘徊,更多信仰与坚持。黄土地上有歌,《高楼万丈平地起》;有诗,毛泽东《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渡河东征。一场大雪落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也落在42岁毛泽东的脑海里,才情与诗意被激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立意高远,激情大气,诗意盎然,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
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几天,胡宗南以“胜利者”身份进入枣园。他强烈要求南京政府把延安县改名“宗南县”。当年8月7日,蒋介石走进枣园窑洞,对手毛泽东在如此简陋处生活、办公,指挥打仗、写骂他的文章……蒋介石看不懂。
看看毛主席转战陕北走过的村子吧,名字很好听:青阳岔、王家湾、小河、天赐湾、神泉堡、白龙庙;打过仗的地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吉人天佑。毛主席一路能够平安停驻,除了情报精准,更有百姓拥戴,一年零五天,毛泽东和换了好几个代号的中央机关行程1000余公里,跋涉了陕北12个县37个村庄。婆姨女子老汉娃娃没人向国军告密。夜夜有月,不可能;月月有月,肯定的。这片土地发生的一切,它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春分到了春风未暖的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告别陕北、渡河东去的日子。毛泽东一行从陕北吴堡川口以南园则塔过黄河。日头很好,黄河波缓浪平。到了河东回望河西,毛泽东说了一句“陕北是个好地方”,转身走了;经五台山到西柏坡,走进新中国。
毛泽东此生再没回陕北。
“延安一片月”,此诗句窃自李白《子夜吴歌》,原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掏衣声”,笔者不才,有上句无下句。延安少河缺水无平地,咋会有万人捣衣之盛景?
陕北高原的月亮,是留恋,怀念,思索,也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