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知道犹太人曾是一个四处流浪没有家园的民族,也有不少人知道宋朝时就有犹太人来中国定居,他们最后悄无声息地融入了这片善于包容的土地,再也无从分辨。更有人知道二战时期上海的犹太人虽无生命之忧却命运惨淡。但是,恐怕少有人知道,二战时期中国最寒冷的边城——哈尔滨,却被犹太人认为是最温暖的地方。(和上帝一起流浪——犹太人哈尔滨避难记)
文/阿成
哈尔滨,说它寒冷也好,曾是沼泽地也好,但毕竟那里是一个相对祥和、安全,同时又颇为富庶的土地。所以,二战期间,到哈尔滨居住的并不全是来自欧洲的流亡者,以及他们在这里“创造”出来的漂亮的、妙不可言的混血儿,其中还有不少来自长城以南的中国同胞。
在流亡者社区涅克拉索夫大街上擦皮鞋的老头儿,是从山东青岛过来的。
青岛地势起伏跌宕,濒临大海。这种海洋性气候和自然景观,成了许多德国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德国风格的建筑也四处开花,不少德国女孩在日记中写道:在这里生活几乎跟在德国一样……德国人最喜欢穿长筒皮靴。有位洋作家在一篇小说中写过这样的话:“德国人的到来,使街头充满了浓厚的皮鞋油味。”这句话,特别适用于二战期间的青岛。
擦鞋匠从山东农村流亡到青岛后,立刻选择了擦皮鞋这个行业,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他几乎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全都扑在擦皮鞋上了。对皮靴的认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主动和那些洋顾客聊天当中,了解了不少世界各地的皮鞋知识及趣闻,而且不知不觉地还学会了一些德语的日常对话。这对他提高皮鞋的鉴别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哪国的皮鞋,只要他瞟上一眼,就立刻能分辨出那是什么牌子的皮鞋,哪个厂家,是第几代产品。并且,他还能说出这双皮鞋出自哪国的哪位设计师之手。用的是什么面料,是什么品种的牛皮,是中年、少年,还是老年牛的牛皮,这牛是哪儿产的,在哪个国家的哪个牧区,以及这头牛是冬天杀的还是秋天杀的,等等。你只要在他那儿擦皮鞋,你就等于免费获得了一次有关皮鞋方面的有趣知识。
在一个暮春时节的好天里,老擦皮鞋匠给流亡社区里的基兰德医生擦皮鞋。他干得非常认真,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似的。于是,基兰德医生多付给了他几个钱,但却遭到了老擦皮鞋匠的拒绝。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