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和历史之间寻找平衡,是多克托罗一贯的特点。对于他来说,历史并不是板上钉钉,而是可以被重新解构的。他并非在还原历史,他野心极大,他试图重塑历史!
7月21日,美国作家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在纽约逝世,享年84岁。次日,奥巴马在推特上发布消息向这位自莎士比亚以来他最喜欢的作家致敬:“多克托罗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书教会了我很多,我将永远怀念他。”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1931年出生于纽约,他的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酷爱音乐和书本,甚至仿照作家埃德加·艾伦·坡的名字为儿子命名。果然,多克托罗后来发表了12部小说、3卷短篇小说集、1部舞台剧和大量的政治、文学论文,著作等身。
然而,其写于高中的小说处女作却被老师打上了大大的“F”。
当时的任务是去采访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多克托罗很快就上交了作业。他写的是个名叫卡尔的卡耐基公司大厅的门卫,这个门卫逃过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每天上班都携带一瓶茶水,牙齿衔住一块方糖,用欧洲的老式方法喝茶,并结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等当时著名的音乐家。
老师看到作文后激动万分,说要亲自去给卡尔拍照,并把照片和文章一起发到校报。“不是那么回事儿,”拦不住老师后,多克托罗只好供认,“没有卡尔这个人,都是我编造出来的。”
从那时起,他的笔便游走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在他的小说《大进军》中,对大进军的描述或者说想象,远远要比历史的字正腔圆复杂深刻得多。彪悍好色的将领、被解放的奴隶少女、冷静沉着的军医以及爱上他的南方贵族姑娘、脑门上中了一枚钉子失去记忆导致自杀的普通士兵……皆出于作者的虚构,然而这些虚构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恰好准确地体现了现实中的种族、性别、生存以及人的异化问题,加上作者细致的白描和流畅的叙事,我们甚至会认为,这些人物比历史更为真实。
在文学和历史之间寻找平衡,是多克托罗一贯的特点。对于他来说,历史并不是板上钉钉,而是可以被重新解构的。他并非在还原历史,他野心极大,他试图重塑历史!
多克托罗的代表作《世界博览会》问世之初,连续3个多月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记述了男孩艾德加1930年代在纽约市的生活故事。虽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充满了丰富生动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其亲历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1940)的过程,将纽约的街道、广场、公园、世博会的空前盛况,都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使得这本书仿佛是艾德的回忆录,也如同是上世纪40年代的历史再现,虚构的文学与真实的历史在此书中相遇。
同时,多克托罗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向传统的现实主义致敬,他所有打破惯常叙事结构的实验都只是其作品的皮囊,其中跳动的依然是一颗传统意义上悲天悯人的心脏。数千年基督文化的浸淫,令他下笔如轻羽,缓缓拂过苦难,具有史诗的质感。
他坚持文学创作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近年来,小说进入个人住家,关在门内,仿佛户外没有街道、公路和城镇。我则一直留在门外。”
多克托罗的小说在国内多有出版,包括短篇小说集《幸福国的故事》、被改编成音乐剧的《拉格泰姆时代》、《大进军》和《诗人的生活》等。
文 王艳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