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在这次大修中把长久积存的问题解决掉,清东陵管委会在全国招标,确定了几家专门的机构做修复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帮我们解决地宫渗水的问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负责棺椁修复,中国丝绸博物馆负责陀罗尼经被的修补,但是目前专家们仍然在讨论阶段,具体的修复方案还没有做出来。”王兆华说。
摸索中前进的修复保护史
虽然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如此系统的修缮,但清东陵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
建国初期,清东陵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由当地林管所代管。1952年7月,景陵大碑楼遭雷击后失火,木质结构全部付之一炬,只剩下石头基座。第二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起到的不过是最基础的“看管”作用。1961年,清东陵古建队成立,清东陵开始有了一支自己的维修队伍,每年都会有一次“岁修”,除了扫扫瓦垄,对建筑物小修小补之外,也并没有太多其他保护措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清东陵有几座建筑面临坍塌,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修复,只好采用落架保护的方法,把面临坍塌的建筑物整体拆掉,不同部分编上号码保存起来,等以后有资金再重新搭建。落架保护的初衷很好,遗憾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并没有多少文物保护的观念,很多拆下来的木料砖瓦都被当地老百姓拿走,被拆掉的建筑自然也荡然无存,包括定陵西朝房、西配殿,昭西陵大殿以及景妃陵大殿等在内的建筑都没能再修建起来。
幸运的是,虽然历经盗墓、“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但清东陵的建筑保存尚属完整。“孙殿英和军阀的两次盗墓把清东陵里陪葬的奇珍异宝抢掠一空,直到现在,被盗走的文物仍然下落不明,但他们对于清东陵的破坏更多在于偷窃文物,对建筑的最大破坏在于裕陵地宫。地宫里原来有四道石门,前三道都完好,但第四道石门当时没能打开,就被孙殿英炸开了,无法复原,只能拼凑起来平放在地宫里。而在‘文革’和唐山大地震期间,清东陵的建筑本体基本上没有太大损失。”王兆华告诉本刊记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发展旅游业,清东陵的一部分陵寝开始向游客开放,孝陵、景陵、裕陵、慈禧陵等陵寝都在开放之列,也进入比较正规的修缮阶段。而其内部的古建队承担了绝大多数的修复任务。“古建队当时有二三十个工匠,做瓦活的、做木工的、做油漆彩画的都有,到2003年改制撤销前,古建队一直负责清东陵大大小小各项修缮任务。”当年的古建队队长尹庆林告诉本刊记者。
当年首先得到重点修缮的是咸丰帝的定陵,宝城、小碑楼、省牲亭、神厨部和牌楼门都在修复之列,工程于1986年开工,直到1989年才全部结束。修复过程中并没有任何设计图可以参考,尹庆林只好带人一点一点去测量,再根据尺寸画出施工图。好在定陵的整体结构保存完好,油漆彩画也有迹可循,只有门窗隔扇部分完全毁损,看不出形制。于是,尹庆林便参照其他陵寝的隔扇画了个设计图,吩咐木工照做。“我当时也是太轻率太随意,结果隔扇做完之后才发现不对劲,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隔扇跟整座陵寝不是一个风格,后悔莫及。等到后来再修缮别的陵寝,就慎重了很多,无法确定的地方宁肯空缺不做。”他说。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