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骊和他的电影(3)

时间:2015-07-26 08:45:03 

据《两步跨生平》这本书介绍,夏衍在1962年来北影厂召开关于《二月》的讨论会上说,柔石这篇小说发表的时候,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原著及鲁迅的小引都很隐晦,比如小说中没有表现芙蓉镇的地下激流,因为当时这些东西不允许反映在作品中。但是夏衍认为谢铁骊改编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后景、道具以及通过人物的精神面貌,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勾勒出来。“60年代初,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环境都比较困难,谢铁骊用一种对革命情感化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二月》,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主题。《早春二月》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艺术上的切入方式,表现了那个时代需要表达的思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说。

由于本身是江南人,谢铁骊在拍《早春二月》时融入了很多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的精华,所以整部影片看起来很有意境,而且这种意境是“中国的”。

《早春二月》的经典还和那个时代文艺创作者特有的细致分不开。在那时的中国,当电影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不是很成熟时,艺术家们只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惊人的阅读量以及一遍又一遍近乎痴心的“把关”,才能磨出一件艺术精品。那种艺术精品也只存在于那个时代了。如今我们被各种甚嚣尘上的高科技和口口声声的大数据笼罩,失去的却是知识本身的质朴。

钟大丰说:“谢铁骊创作中的现实感更多体现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思想表达需求的折射。它不一定是直接写现实,但却与当时的现实有着某种呼应。他会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用一个时代讲述另一个时代的故事。比如说,谢铁骊的《暴风骤雨》也是对于历史的一个重构。”

《暴风骤雨》是谢铁骊在北影厂的成名作。这部电影根据周立波的小说改编,原著的故事背景是1946年,而谢铁骊拍摄这部电影的时间是1960年。在这里谢铁骊又“用一个时代去讲述另一个时代的故事”。影片讲述东北山村土改,从谢铁骊早年的经历来看,他本人对土改应该也是比较熟悉的——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参加过。据《两步跨生平》这本书介绍,谢铁骊为了拍出山村的贫困感和年代久远的怀旧感,在当时彩色胶片已经普及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用黑白胶片拍摄。最终电影取得了成功,也为谢铁骊在北影厂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海霞》也是谢铁骊创作生涯中一部比较重要的电影。这部戏他虽然不是导演,但是他担任编剧。并且由于他当时在北影厂是领导的位置,所以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他也亲自去过拍摄现场。当时谢铁骊认为这部电影的“矛盾冲突应该写得含蓄一些”,这一点恰到好处地表现在了电影中。“在《海霞》里,谢铁骊在寻找一种他自己的方式,用一种相对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钟大丰说。这部电影也发掘了日后中国著名的小品演员蔡明,她在片中饰演童年的海霞。

纵观谢铁骊一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还是有着浓重的“江南水乡情结”。这和他出生在江苏淮阴有着莫大联系。谢铁骊本人在日后很多采访、传记里都说自己拍某些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原著中描写的江南小镇景致让他觉得熟悉,很容易产生文化共鸣。他的《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包氏父子》等都是这类“江南水乡电影”。由于他对这一地域的文化熟悉和情感共鸣,因此影片看起来格外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丰满鲜活,风土人情更是入情入理。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