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密西西比州16岁学生卢克·伍德哈姆(Luke Woodham)杀死两名学生,伤7人。
1997年12月,肯塔西州14岁学生迈克尔·卡尼尔(Michael Carneal)杀死3名学生,伤5人。同月,阿肯色州14岁学生约瑟夫·托德(Joseph Todd)击伤两名学生。
没错,这上面案件中,杀人者都是霸凌的受害者。2002年,美国特勤局和教育部的共同调查表明,在之前25年间的37起校园枪击案中,有三分之二的攻击者之前曾遭遇霸凌,被羞辱乃至受伤。
在2000年,美国发表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表明,在六到十年级学生中,每天都有三成的学生遭遇到霸凌事件。其中,有320万学生被霸凌,370万学生霸凌他人。同一年,美国全国犯罪预防委员会(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ouncil)表明,有多达四分之三的美国儿童曾是霸凌的受害者。
科伦拜校园事件,就是最后的导火索,让美国校园霸凌的严重性,无法再被回避。
霸凌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有学校,就有霸凌。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校园文化甚至放纵一定程度的霸凌,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学生表现自己的方式,只是有点不择手段罢了。据心理学家贾娜·朱沃宁(Jaana Juvonen)估计,在校园里发生的霸凌事件中,只有十分之一,老师会出面干涉。
朱沃宁还认为,到了70年代以后,随着学校竞争激烈,变得一切以成绩为先,校方更加不在意对学生的管理。很多学校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霸凌现象是次要的。这样,美国的校园里,教室之外,就出现了大量教师无暇顾及的公共场所,也就让霸凌现象益加突显。
因为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同是学生,所以霸凌一旦出现,就极有可能重复出现。在某些小地方,有的受害者可能从小学开始,就遭受霸凌直到高中。这样造成的长期伤害,会让学生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女生抑郁的比例从8%上升到26%,自杀倾向从1%上升到8%,男生抑郁则从3%升到16%,自杀从1%升到4%。在对学生的调查中,霸凌是学生心中的首要问题,只有毒品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其他问题包括歧视、暴力和性骚扰)。
另一面,虽然科伦拜校园事件中,是被霸凌的学生忍无可忍走上杀人之路,实际上,和我们的常识相符,霸凌别人的学生,犯罪率更高。霸凌的学生更爱携带枪支到校、吸毒,参与抢劫、斗殴、偷窃等活动。据调查,到24岁时,霸凌的男学生中有六成被定过罪(没有霸凌也没有被霸凌的男学生比例是23%)。
也就是说,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都会背上沉重的包袱。英国的一个儿童保护组织Plan International估计,霸凌带来的犯罪为美国造成了每年320亿美元的损失。
于是,在科伦拜校园事件后,以科罗拉多州为首,很快就有一连串的州通过了相关的反霸凌的法律。从1999年佐治亚州第一个通过反霸凌法,到2006年,有16个州通过了反霸凌法,2012年这个数字升至49个。到今年4月,在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后,美国所有州都通过了反霸凌法。
不过,光有法律还不够。美国的震惊性霸凌事件依然连连出现,在媒体上被广为报道。
2006年12月,密苏里州13岁女生梅根·迈尔(Megan Meier)因在网络上被霸凌而自杀。
2008年,俄亥俄州女生杰西卡·洛根(Jessica Logan)因为男友在分手后将其裸照在网上传播自杀。第二年,相似的故事在佛罗里达州的另一名女孩身上发生。
2009年,伊利诺伊州11岁男孩卡尔·沃克-胡佛(Carl Walker-Hoov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
2010年1月,因为在学校里被几名学生霸凌,麻省的15岁女学生菲尼克斯·普林斯(Phoenix Prince)自杀。同年发生了前面提到的克莱门蒂事件。
2012年1月,田纳西州14岁的菲利普·帕克(Phillip Parker)因为同性恋被霸凌而自杀。
2014年3月,爱荷华州14岁男孩Kenneth Weishuhn因为同性恋被霸凌,受到死亡威胁而自杀。
如果说90年代的事件中,媒体与社会关注的,是那些因为无法忍受霸凌怒而杀人者,到此时,关注的现象,则变成了因为被霸凌而放弃生命者。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一半高中生说自己在过去一年曾霸凌过他人,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说自己被霸凌过。2010年在对家长的调查中,有六成表示,霸凌现象比以前更加严重。有半数的家长认为责任在家庭,有四成家长认为责任在学校。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