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和被漆漆过的东西是两码事。漆器是一种成‘器’的东西,是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能成大器的那个‘器’。”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如是说。
“如胶似漆”
甘而可的漆器工作室位于黄山市屯溪区的黎阳老街上,这条在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的老街经过2010年的城区改造后,新式的现代建筑和传统的民居间杂交替,甘而可呈L形的工作室就和一栋典型的徽州旧楼构成一个小小的四方院落,安静,不失古朴。一楼明亮的大厅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有热烈的红金斑犀皮漆碗、沉静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绚烂的流彩漆茶罐和古雅的鹿角砂香炉。如果有陌生人好奇地进来参观,甘而可又碰巧在楼下,他就会友好地向来人介绍漆器。年过六旬的他穿着整洁的白色衬衣,间杂有白发的头发一丝不乱,叙述有条不紊,语调从容温和,像一个安静的读书人。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他的指甲缝里沾上了黑色的漆灰,那是刚刚动完手的痕迹——他刚刚从二楼的工作间下来,那里可不是一个如展厅这般舒适的环境。
二楼是制作漆器的地方,一上楼,就嗅到生漆的一股浓烈的辛香味,在夏天没有开空调的屋子里和闷热的空气胶着在一起。“因为漆在温暖湿润的空气里才容易干,所以我们有时候不开空调。”甘而可说,“但是生漆和平时生活里我们用来刷房屋的漆是不同的,它天然不刺激,也对人体没有害处。”工作间的桌子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模具、刻刀、砂纸、橡皮、刷子……还有石膏做好的胎骨或者已经上完推光漆的半成品。如今甘而可的“家庭作坊”已经有十余名漆工,有他的亲戚,也有慕名来学艺的年轻人,女儿甘菲本来生活在北京,如今也被他劝动,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漆器工作室里。他们每天就在这里制作漆器,然而产量是低的——一年大概只能出几十件作品,因为要的是“精益求精,不能有一点瑕疵”。甘而可1999年开始试着恢复传统工艺来做漆器的时候,只有他和当年在屯溪漆器工艺厂的同事老马师傅。那时候的工作室在他家旁边,一个顶上是透明玻璃的房间,紫藤搭满了屋顶,春天的时候开出一串串的紫藤花,阳光透过花叶照进来,“在那里面琢磨着怎么把漆器做好,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些年甘而可做出来的漆器,除了印上“而可制”的朱文三字款外,还要印上一个别号“紫盖亭主人”。每一件漆器都是他的作品,他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对待,从来不认为它们仅仅是用具。
1979年,甘而可被招工进屯溪工艺厂工作,师从汪福林、俞金海学习雕刻和漆艺。1985年调至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刻漆、砚雕、木雕,1990年他又在屯溪老街上开了文房四宝店,同时也卖漆器,但在这期间,他从来没有用传统的、最精细的手法做过一件完整的漆器。终于,1999年他关掉了自己的店,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尝试去钻研和恢复传统的漆器工艺。“我那时候想,人生的追求总不能只是赚一点钱过好一点的日子吧,我还能做什么呢?想来想去,做漆器最适合我。做漆器需要多门手艺,要会做模型、会雕刻、会画画,又要懂漆。我进工艺厂之前做过10年木工,从小练字,会画素描,又懂雕刻,我不做漆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