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0年 雪域高原的飞行传奇(3)

时间:2015-09-29 15:42:34 

在雪山林立的高原找到一块适合修机场的平地非常不易,所以很多高原机场都修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当中。地形的阻挡常常造成无线电导航信号不稳定。在高山之间找到机场、对准跑道,并在规定的时间下降到合适的高度,是个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高原变化多端的天气,四季的天气常在几小时内呈现,上一分钟还是东南风,下一分钟就是东北风。为了降低返航率,国航在2006年率先为高原航线飞机引进了RNP(Required Navigation Performance)精密导航技术。它使得驾驶飞机不再依赖于无线电信号,而是靠卫星传递的信号完成对准跑道。这样一来,不仅在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安全起降,一些受地形限制只能单向起降的机场,也可以实现双向起降,风向对飞机起降的影响也大大降低。

特殊的高原环境,特殊的飞行任务,必然要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一名民航飞行员的成长和晋升,通常可以划分为学员、副驾驶、机长和教员。对于执行高原飞行任务的飞行员来说,成为一个机长仅仅是技术资质的第一步,之后还将经过一般平原特殊机场、一般高原非特殊机场、一般高原特殊机场的训练和飞行,取得不同层级的资格确认,然后才能进入高高原机场。高高原机场又分运用传统程序和运用RNP技术很多档次,每个飞行员要取得这些资质,必须一个机场接一个机场地进行起飞单发(即在另外一个发动机失效的情况下)应急返场程序、单发飘降程序、飞机超障供氧程序、RNP程序等理论学习,再经过模拟机训练,方可进入带飞、检查,最后放机长。之后每半年还要进行1次单发培训,过程相当复杂,质量控制也非常严格。一个普通飞行员想拿下高高原机长资质,至少需要10年。国航目前有近5000名飞行员,但具有高高原资质的机长只有259人。在飞行员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航在藏区航线飞行中却始终实行双机长配组。

相比平原航线,飞高原航线的机长在执行飞行任务前都要求经过更严格的体检。高原航线对人的身体消耗极大。比如成都飞九寨沟的往返,一共是35分钟的飞行时间,人需要在平原和高原模式之间不停来做切换。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机长在降落高高原机场前都要求佩戴氧气面罩。

一条高原航线的诞生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民航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国航也进一步加大了藏区航线的开拓力度。继拉萨航线之后,1995年,国航开辟了成都-昌都(邦达机场海拔4334米)航线,刷新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民用机场的通航纪录;1999年,国航又开辟昌都-拉萨航线;2006年,国航成功试飞世界上航路极为复杂的林芝米林机场(海拔2949米),并开通了成都-林芝航线;2008年,国航依靠RNP精密导航技术成功实现了拉萨夜航,结束了拉萨机场43年无夜航的历史;2010年,国航成都-拉萨-阿里航线开通;同年,日喀则(海拔3782米)首航成功,西藏第五个民用航空通航点顺利通航;2011年,国航北京-拉萨直达航线开航;2013年,国航航班顺利降落在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这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2014年,国航航班平稳降落在阿坝红原机场(海拔3535米),从此由成都前往“黄河源头”只需1小时;2015年,北京到林芝之间又实现了直航。

每一条航线开辟的背后,都有一个充满艰辛的故事。国航西南分公司飞行经理李应参与了大多数航线的试飞,他是这些故事最好的讲述者。

每次试飞之前都要去目的地先做考察。2010年,李应等一行十几人的团队奔赴阿里。从拉萨去阿里要走两天两夜。“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每个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发应。好几个人嘴唇都发紫,也不想喝水。因为喝水就要上厕所,上厕所就得活动,然后就更加缺氧。”李应回忆说。可是这点苦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相比又算什么呢?李应在途中路过了一个兵站,他回忆,战士们“见到我们特别热情,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我们。可是他们吃的很有限,蔬菜是自己种的,土质差也不好长活”。当车队行驶到距阿里还有400多公里时,在飞扬的尘土中,他们看到阿里党政军民近百人,已经手捧着哈达站在那里等候。那一刻李应的眼眶湿润了。迎出400公里!这是多么高的礼遇?又是藏区人民多么大的渴望?李应心里暗下决心,无论多困难,一定要把阿里的航线飞出来。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