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 索穷和朋友们(5)

时间:2015-09-29 16:30:16 

2004年以后,阿旺扎巴重新开始大量作画,他已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10年的试验,他把西藏传统绘画中的植物颜料和矿物质颜料加入油画所用的颜料中,研究伦勃朗调制油时所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的比例,并加入西藏过去织地毯染色所用的桐油,“研制”了一套自己所用的特殊材料。他也重新吸收了80年代曾经排斥的唐卡的风格,吸收那种“以线当面”来描摹的技法。“油画的色彩、国画的线条、唐卡里的技法,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今天的画。”阿旺扎巴说,“也许有点狂妄了,我给它们起名叫作‘康巴艺术’,我还是画这个地方的人,画这群人怎么生活,我怎么感受他们。别人怎么解读,那是他们的事。”

比起80年代的画作,阿旺扎巴新世纪以来的画虽然仍有油画的质感和技法,但是风格和画面上有了传统壁画的神韵,想象和画面组合也更加奇崛,唐卡里的宗教人物和佛经故事有的变成了画中的元素。而他所画的一组康巴人的肖像,国画的画风更加明显,色彩的呈现又是油画式的。

央珍仍然记得当年看到《等待》时的震撼,“一下子就能感觉到拉萨以外的藏族的气息”。而如今眼前的画作,在一贯的强悍、爆发式的状态里,又多了些内在的从容。过去的圈子消失了之后,阿旺扎巴每天的生活就变成了独自作画,“画画的时候不抽烟了,和人聊天高兴起来才抽烟喝酒”。他的画里有了更多清醒的审视和有意识的创造,他习惯了热闹之后独自一人的状态。“八九十年代大家的群体意识很浓,搞艺术的全都从早到晚在一起谈天,现在都是各干各的。但我觉得对于艺术的认识,大家都在提高。其实一高了,人就独立了,个性化了。这是一个过程,并没有绝对的好坏。”

虽然他们记忆中的拉萨在变化——古老建筑的消失,城市的扩张和改变,曾经的朋友各自散去,但是拉萨还是存在一个“解释不清楚的无形的气场”。阿旺扎巴内心和拉萨之间存在的疏离感,那种既近且远的张力终于处在一个刚刚好的关系之中,如今他找到了最舒服的作画状态,一个能够在熟悉的地方“跳进跳出”、随时变幻审视距离远近的位置。“不想画的时候就可以跑到八廓街转一圈,那种氛围一下子就会带给我画画的冲动。”今天的八廓街上反而是康巴人居多,他们轮廓分明的五官、脸上深深的皱纹,都和阿旺扎巴的画里一样。

从阿旺扎巴家告别,索穷又准备去八廓街。不同于阿旺扎巴来这里找绘画的灵感,索穷像是在这里找故事的续集。过去的拉萨景致消失之后,央珍不太常去那里了,相反,索穷却越来越多地泡在八廓街一带,在他看来这里仍然是“所有可能性的所在”。传统的冲赛康市场盖起了新楼,但楼前的一片空地仍然每天进行着传统的冲赛康“站市生意”,来自西藏甚至全国各地的商人带着他们淘到的古董、珠宝,进行着一场场关于文化、商业、经验上的较量。

索穷在那里一待就是半天或一整天,很多时候他并不说话,只在人们交谈的时候静静地听着,或者细细地看他们手中的古物。他常常会站在市场上年纪最大的阿觉爷爷身边,让他教自己如何通过观察一件青铜挂饰的孔道来分辨它的年代,买水獭皮如何观察它的绒毛,什么样的玛瑙石和绿松石才最好。他常常会记混了昨天和前天遇到的人事,在时空之间跳跃。他教我如何不讲逻辑地交谈:“这里跟人们说话的好处就在亮堂堂。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要一万块钱,你可以还价一块钱,他不会生气。”在传统的藏族人那里,大概一切语言和事物都可以直达它的核心,并不需要中间的层层递进。我看着他想,似乎拉萨把索穷变得更像某一种西藏人了;但同样是在这里,索穷和他的朋友们是多么既相似,又不同。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