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时代迭变与他的书画

时间:2015-10-10 19:10:15 

马画与逸民出仕

赵孟頫存世的作品中,时间最早的可能是一幅《调良图》,中国艺术史学家李铸晋教授认为此画应属13世纪80年代的真本,当时赵孟頫只有26岁左右。此前4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他和家人为躲避战祸,被迫离开故乡吴兴(即今浙江湖州),逃到了沿海的天台山,在那里得到当地富豪杨叔和的接济。

《调良图》里马夫牵着一匹马孤立于风中,线条结实有力。马尾和马鬃被大风吹起,人的衣袖及衣裳下摆亦随之飘动,而这股风力与马夫回首的目光恰巧抵消,形成看似纷乱却巧妙的构图。赵孟頫采用了勾勒晕染的画法,后人从中捕捉到唐代人物画法古典素净的韵味,认为他学习的是北宋画家李公麟。李公麟是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他有一幅名为《五马图》的名作,“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中展出的赵孟頫《人骑图》与这幅名画尤为相像,都是用若有似无的淡墨平涂勾出精细的线条,除了承嗣唐代及早期绘画的遗风之外,本身冷静纯粹的韵味也与文人孤芳自赏、知性思辨的气质颇为相符。

赵孟頫出身南宋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赵孟頫自小生活优渥,南宋江山一天天溃败之时,他还是一个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翩翩少年,在位于菊坡园山脚下的书斋印水山房里读书挥毫。印水山房环境清幽,依山傍水,松竹遍植,山房外有一片小塘,现在去湖州莲花庄游览时仍能看到这处被称作“墨池”的水池,据说当年他每次写完字后到里面洗笔,时间一久池水就变成了黑色,颇似他毕生推崇的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在印水山房的读书生活是他人生中最为宁静闲适的一段。他非常喜爱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一篇《读书乐趣》,用行楷书写在纸本上,文后押上“印水山房”的方印。文中一段颇为优美:“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翰、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穿松竹,与麋犊共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实际上,这段文字被后世研究者当作他本人书斋生活的写照来分析,赵孟頫家中收藏甚丰,文中所列书籍也都在他的寓目之列,这使他可以对“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视野开阔。

南宋灭亡之后,他和众多前朝士子一样成为新朝逸民,至1286年,程钜夫江南搜访遗迹,他被迫决定应诏入京。“赵孟頫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南宋宗室成员,是元世祖最希望拿来笼络人心的人。别人可以拒绝,但赵孟頫拒绝出仕的难度很大,况且他已经拒绝了几次。”赵孟頫研究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连起向本刊分析道。当时和他一起赴京做官的有儒士吴澄,抵达后不久,吴即请南归,赵孟頫为他写了一序,最后一句说道:“以余之不才,去吴君何啻百倍,吴君且往,则余当何如也?”由此可知,他抵京后的境遇也并不太如意,于是借吴澄南归一抒胸怀。

赵孟頫初入元廷时的跌宕起伏,在《元史》和《新元史》中均有详细记载,比如他初见世祖,世祖甚悦,使其坐叶李之上,因而受人谗言;他论至元钞法,又受人批评;他入朝稍迟,受到笞辱;以及受世祖恩宠,自思必危,力请外补等等。尔后他在京中任兵部郎中,又抵济南任同知济南总管府事,于至元壬辰暂还吴兴,写了很多以白鸥谓自由、“误落尘网中”比喻个人际遇的诗词。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1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