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莎士比亚书店的咖啡

时间:2015-10-28 08:45:19 

书店也可以制造自己的传奇。

10月份开始,莎士比亚书店要供应咖啡了。

这是从父亲老惠特曼手里接过衣钵后,现年34岁的西尔维亚·惠特曼(Slyvia Whitman)对这家全世界最著名独立书店做出的又一改动。只是一个看上去很小的改变,却让许多人欣喜,毕竟直到21世纪,书店才安装了第一部电话,并用现代化收银台代替了“塞着一摞毛票的抽屉”。

与这些微小的与时代共进的变动相对的,是书店自1951年开张以来从未变过的传统:为年轻作家提供短期住宿。当然也不是白住的。脾性怪异的老惠特曼立下规矩,寄住者每天在书店工作两小时,另外,也须得看完一本书。当年创办这家书店后,剩下的钱只够在书架之间安一张床,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坚持把床让给远来的读书人。80年代,老惠特曼在写给《巴黎杂志》(The Paris Magazine)编辑的信中,就统计了出入书店的人有几百万之多。他将这些来到他店里有文学志向却又不名一文的寄宿者们称为“tumbleweed”,随风飘滚的种子,有机会便发芽却从不扎根,居无定所并自由流浪。60余年来书店共接待过3万多名这样的“风滚草”们,其中包括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艾伦·金斯堡(Allan Ginseberge)和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等声名赫赫之辈。

书店所在的布街(Rue de la Bucherie),跟前儿就是塞纳河。店面在一幢17世纪旧楼里,楼梯狭窄,不过二层的窗户视野良好,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看得清楚,再往上就是老惠特曼后来自己的公寓——这倒是比当年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小姐初办的莎士比亚书店要宽敞许多。后者在1919至1942年经营期间,可以称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这个著名符号的前传式渊源。

西尔维亚·毕奇出生在美国,父亲是一位神职人员,常因教会委派而驻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堂。14岁时,毕奇小姐曾随其父来到巴黎。4年后,一家又回到普林斯顿,正是在这期间,西尔维亚有了一个书店的模糊构想。为了探讨这份“未来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她还曾到纽约与知名出版人本·许布希(Ben W.Huebsch)有过交流。等她再次只身来到“一战”后的巴黎时,已有30岁,对法国文学兴趣正浓,随身携带一个开书店的热血宏愿。最初的想法是“在纽约开设法文书店”,但对年轻的西尔维亚·毕奇而言,纽约的成本显然过高,便转而变成了“在巴黎开设英文书店”,用她本人的话说,“定居成为巴黎人实在是很诱人的事”。至于资金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莎士比亚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