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化到圣彼得堡:中国茶叶的丝路之旅(3)

时间:2015-10-29 09:43:16 

始于边销的安化黑茶,改变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文成公主不仅用和亲的举动抚慰了松赞干布和他的臣民,带来了边地的平安,而且她进藏带去的茶叶,使吐蕃人发现了茶叶对这个缺少果蔬食用的民族的重要性,所谓“牛羊之毒,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也”。

牧民们围坐在一起,支起小锅,点起篝火,从背囊中取出一块像砖头一样的黑茶,抽出短刀,砍下一块丢入锅中,随手放些盐巴、酥油、牛奶等物。这至今还是边疆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常态。他们背囊中像砖头一样的物品就是边销茶。当前西部边疆的回族、蒙古族、维族的奶茶,以及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的摆头茶,都是用茯砖茶或黑砖茶制成。

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以及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两侧,蒙古、藏、回、维吾尔、裕固、锡伯、哈萨克等20多个民族,由于他们的主食是牛羊肉和奶酪食品,加上生活环境气候寒冷、干燥,缺乏蔬菜,具有分解脂肪、舒畅肠胃、增加热量等功能的边销茶便成为他们长期的生活必需品。安化黑茶,便是作为这样一种特殊角色出现,作为“边销茶”源源不断地从湖湘腹地走向遥远的边疆,直至欧洲。

历史上黑茶不仅是边境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还是历朝中央治边的战略物资。中央政府用内地黑茶边销,换取少数民族喂养的大量战马。解放后,边销茶生产也需要国家指定的定点厂家,所以也有“安国茶”一说。

安化黑茶早期的边销茶,是以散茶为主,为了方便运输,陕西商人开始将安化的原料运到泾阳压制成砖。也有商人就地在安化踩捆成包,后来改成小圆柱,每支100两,称安化“百两茶”。到了同治年间,出于同样的目的,晋商研与安化江南镇的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增重为每支千两。按现在的算法,有72.5斤。

砖也好,柱也好,主要都是打破以往茶包体积大但比重轻的局限性,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边销茶,商人们希望每一次长途跋涉都能尽可能地多运一些。

边销市场的火爆,也直接推动了安化黑茶的发展。根据益阳茶叶局局长李建国的研究,明清两代是安化黑茶发展的黄金期,号称“十里一铺,黑茶传奇”的茶业盛世由此开启。到了清末,安化在已有4万人口,与当时300公里外的益阳城人口相当。

明清600年,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在边销市场占据着统治地位。根据古文献记载,这期间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

目前,边销仍旧是黑茶的重要市场。刘杏益告诉我,仅自己一家,每年西北三省的边销超过5000吨。只不过现在利润微薄,每年2/3的产量用来边销,只创造了1/3的收入。

黄金水道

在踏上丝路的征程之前,安化黑茶的命脉在一片溪河网布的水系之间。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茶叶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3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3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