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港外海水文条件相当复杂,每年只有夏季的8、9两个月适于进行潜水作业,而每天又只有两个小时的平潮期可供潜水员实施海底探捞,因此必须争分夺秒。2014年9月6日,刚刚完工不久的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抵达丹东港外海,在当地派出的一艘工程驳船、一艘渔船以及“安东22号”拖轮协助下进行调查作业。工作船除搭载有水下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业考古人员外,还有广州打捞局和丹东港集团派出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知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第一周作业即捞起了蒸汽机构件、煤块、烧焦的木甲板、机关炮弹等构件,可以确认沉船的确系旧式蒸汽动力军舰,在水下拍摄到的影像又显示出锅炉碎片等细节。
9月17日,即黄海海战纪念日当天,潜水员在“丹东01号”附近拍摄到了一门11毫米多管加特林机关炮的影像,随后将炮身连同炮架一起打捞出水。在黄海海战沉没的北洋水师4艘军舰中,仅有“致远号”和“经远号”装备的加特林炮采用了同一型号的炮身和炮架。而在当年8月的水下调查中,经远舰残骸已在大连庄河市下属的黑岛附近海域被发现,由此可以推断:“丹东01号”有极大可能正是一代名舰“致远号”。但对严谨细致的考古人员来说,仅凭这一物证尚不足以确认沉船的身份,需要有更直接也更翔实的证据来支持这一判断。
为沉舰寻找直接身份物证的需要,推动了2015年夏天的第二次大规模水下调查。2015年9月17日,又是在黄海之战纪念日,一枚鱼雷引信在残骸附近被捞起。由于《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记录的超勇舰不曾装备鱼雷武器,而参战的日本军舰为防止弹药殉爆、已提前将携带的鱼雷弃置,沉舰的身份再度被锁定到“致远号”上。而随后由吴立新首先发现的一件物品,最终成为板上钉钉的证据——考古人员在甲板残片之下捞起了一枚已经四分五裂的瓷盘,拼合之后,发现底部有描金工艺绘出的舰徽图案,清晰地显示出篆体“致远”和英文“CHIH YUEN”(“致远”的威氏拼音写法)、“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中华帝国海军)字样,样式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靖远号”(“致远”姊妹舰)餐盘完全一致。作为丹东港集团聘请的历史顾问,陈悦、军事作家萨苏、历史学家关捷以及军事博物馆研究员许华一致认定:“丹东01号”为致远舰已经可以最终确认。
在那枚破碎的餐盘附近,潜水员还打捞出了印章、青花瓷碗、中式腰刀等私人物品。它们可能是在军舰触底的一刹那,从同一个军官舱中被甩出,甚至有可能就是属于邓世昌本人。而细节丰富的其他出水文物,也在不断印证着考古工作者对甲午沉舰身份的确认:一枚152毫米速射炮炮弹、一扇属于军官舱的舷窗、锅炉碎片、碎银锭、铜质纽扣……种类多达60余种,共100多件,有助于建立起对那艘传奇军舰的感性认识。而在军官舱附近被发现的阵亡官兵遗骸,则被工作人员庄重地置入红木棺椁,准备在适当的时间举行正式安葬仪式。
2015年的第二阶段调查和发掘结束后,新一轮的发掘和考察将在2016年夏天重新展开。在那之前,丹东港投资3700万元建造的“致远号”1∶1复原舰将正式对外展出。这艘重生的英雄舰将停泊在当地作为博物馆,与威海的定远舰遥遥相对。1897年9月的那个清晨,它们正是从那里启航,驶向大东沟的英灵圣殿。
(感谢陈悦、孙建军和《现代舰船》杂志为本文提供的帮助。本文部分图片由中国海军史研究会提供)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