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残酷物语 脑科学的阐释

时间:2015-12-25 12:58:15 

据心理学家所说,当一个人回顾人生时,常常倾向于更多地回忆10~25岁这个年龄段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个阶段的记忆也最为鲜明,这种现象被称为“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但与此同时,我们对青春期的期待值往往很低,这是一个麻烦的阶段,没什么坏事发生就谢天谢地了。就像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里的那个牧羊人,希望“人生中没有16岁到23岁那么一段期间,或者让青年人在睡眠中把这一段时间打发掉;因为在这一段期间,除了玩女人生孩子、侮辱尊长、偷窃、打斗,没有什么可说的”。

但是,越来越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青春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比如美国得州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科斯诺(Robert Crosnoe)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中学时代的外貌对于未来15年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结婚的可能性、更好的收入、更好的精神健康。另一位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瑟夫·艾伦则发现,在青春期遭遇的情感伤害会影响一个人在成年后恋情、友谊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因为这是他们学习成人式社交的第一个模板。

德波拉·托德(Deborah Yurgelun- Todd),美国一位认知学家几年前做过一个实验,让青少年看一张脸的照片,猜测这个人的表情。成年人100%地在这张脸上看到恐惧,而青少年半数以上看到愤怒、困惑,甚至悲伤。这种迷惑感很能总结整个青春期的心理特质。

首先是身体的变化让他们困惑。本能冲动的高涨让他们觉得对自己的身体似乎失去了控制。他们处于不断的自我怀疑中,我是谁?我的人生要走向哪里?

外面的世界让他们困惑,也让他们不安。在心理学家设计的一系列消除恐惧情绪的心理训练中,儿童与成人都能轻易地消解恐惧,唯独青少年不行。在实验结束很久以后,每次面对曾经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刺激物(声音或者图像),他们的内心仍然警铃大作。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鲁莽冲动,充满攻击性,做各种在成年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撒谎、饮酒、打架、翘课、玩危险,甚至残忍的游戏,让自己陷入各种各样的麻烦(很多国家的数据都显示一条相似的犯罪率年龄分布曲线——从13岁左右开始迅速上升,18岁达到顶峰,并在成年初期迅速下降),而且毫无愧疚感。但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他们并不知道答案。

他们挣扎着脱离父母的保护,寻求同龄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一段关系里是被接受,还是被拒绝。2005年,社会学家Koji Ueno针对美国青少年的样本,发现只有37%的友谊是相互的——当青少年被问到他们最好的朋友时,只有37%的情况下是心意相通的。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的说法,在青春期,我们经历的是人生中最令人不安的一次身份危机/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将精神分析理论置于社会学的大框架之内,提出了著名的“人格渐成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一个人从生到死,要经历8个人格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能否顺利地解决这一矛盾是一个人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比如在婴儿期,一个婴儿要解决的是最基本的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而到了老年,则是如何接受身体不可避免的衰败这个问题。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