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帕里什(Elizabeth Parrish)的44岁美国妇女自愿甘当小白鼠,在自己身上试验了两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成为这两种药的全球首位受试者。2016年4月22日,负责开发这两种药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BioViva在其官方网站上宣布,新药在帕里什身上初见成效,前景一片光明。
这则消息初看似乎没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其中的细节很有意思。首先,这位帕里什其实就是BioViva的首席执行官,这两种新药都是她负责开发的。不过,读者先不要急着为她唱赞歌,因为这两种药都是抗衰老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服药者健康长寿。但是,如果你因此又转而对她嗤之以鼻,倒也不必,因为这两种药都是基于基因疗法的新药,在很多方面存在未知的风险,以身试药确实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
目前最常用的基因疗法就是利用改造过的病毒作为载体,将特定的基因片段运送到人体细胞内,让这个外来基因整合到人体基因组内,永久地发挥作用。此次试验的两种新药其实就是基于这种给药方式的两个新基因,一个基因能够增加受试者的肌肉重量,除了能延缓因年龄导致的肌肉萎缩外,还能治疗某些因病导致的肌肉萎缩,争议不大。
另一个基因则是一种名为TERT的端粒酶基因,这个基因能够延长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延缓衰老,因此引起了公众的兴趣。熟悉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细胞分裂之前先要复制一份染色体拷贝,然后分别分配到两个新细胞内。染色体复制的过程非常复杂,每复制一次都要短那么一小节。为了不让有用的基因在这个过程中丢失,生命体进化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新机制,即在每条染色体的一端多出来一个类似香蕉把儿的东西,称为端粒(Telomere)。端粒内没有任何有用的基因,每次复制后丢失的一小段端粒DNA也就不会造成伤害了。问题在于,端粒的长度是有限的,复制的次数越多端粒就越短,总有一天会耗尽,细胞也就没办法继续复制下去了。
端粒的这个特性让很多人猜测这就是人类寻找已久的生命之钟。众所周知,大部分正常细胞都不能无限分裂下去,而是有一定的上限。有人研究发现,每一种细胞的分裂上限都和该细胞的端粒长度呈现正相关性,端粒越长,细胞分裂次数就越多。细胞分裂次数和寿命有关,因此有不少科学家试图通过延长端粒的长度来增寿。2012年,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玛利亚·布拉斯科(María Blasco)博士首次在小鼠身上完成了这个实验,证明延长小鼠端粒确实能增加小鼠的寿命。
上述实验就是用前文提到的基因疗法完成的,理论上可以被用于人体。但这类实验不属于治病范畴,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此类实验的管理相当严格,BioViva公司一直申请不到在美国做人体实验的许可证,无法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即使帕里什本人甘愿当小白鼠,也只能去管理较为松散的哥伦比亚完成这个实验。
从该公司公布的初步结果来看,基因疗法本身似乎是成功了,帕里什体内的免疫白细胞的端粒长度从2015年9月时的6.71kb增加到了2016年3月时的7.33kb,按照人体正常的端粒磨损速度计算,这个增幅相当于回到了20年前的状态。但是,很快就有人质疑说,端粒长度的测量是出了名的不靠谱,平均有8%的误差,帕里什的这个增幅处于误差范围内,还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才能说明问题。
更重要的是,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明确,至今尚未有可靠的实验证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端粒长度很长并不能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就一定很好,反之亦然。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端粒长度的增加还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的增长。科学家早就知道,癌细胞之所以获得了无限繁殖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癌细胞内被激活的端粒酶将磨损的端粒补上了。事实上,有人认为多细胞生物之所以进化出了端粒这个东西,就是为了对付癌细胞。
所以说,BioViva公司的这个抗衰老基因疗法远不如该公司自己宣传的那么靠谱。当然了,这个思路还是有前途的,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文 袁越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