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约翰逊 权变者

时间:2016-12-05 12:09: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如何在被普通民众左右的直接民主中胜出?善变,是法则之一。

英国全民公投中,脱欧派出人意料地胜出,将反对卡梅伦的对立面、站在支持脱欧最前线的保守党人、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推向了风口浪尖。全民公投第二天,卡梅伦做出的辞职决定,更让约翰逊成为保守党内最有可能接任卡梅伦的党派领袖和最热门的首相候选人之一。

约翰逊何许人也?他不仅是靠口才赢得奇高曝光率的英国议会议员和把握英国经济命脉的前伦敦市长,也是观点激进的政治评论报社总编和专栏记者,同时还是文采斐然的畅销书作家、古典学和历史学者。当然,他更为人们记住的,是其诸多令人费解的矛盾特点和标志性的夸张言行。英国传记作者索尼亚·普内尔(Sonia Purnell)评价他说,他风格独特,“不属于任何传统的政治人物类型,超越关于领袖的刻板印象,完全是规则的对立面”。

的确,约翰逊的风格不仅与英国政坛传统背道而驰,也极难概括:从伊顿到牛津的“特权”教育背景并没有把他培养成一个儒雅的英国绅士;相反,让他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是一头稻草般的蓬乱金发,臃肿如洗衣篮的体态和洋相频出的笨拙,以及令人啼笑皆非却又难以抗拒的激进与幽默。约翰逊骑市内租用自行车每日穿梭于伦敦市内,在诸多场合经常迟到,又永远一副因奔忙而衣衫不整的邋遢模样。如果说政治是一场戏,那么与其他扮演成年人的刻板、做作政客相比,他更像是个冒着傻气的大男孩。当然,作为一个与政治共舞的演员,他更像是莎士比亚喜剧里的小丑,看似疯言疯语而口无遮拦,却经常妙语连珠而别有用心。尽管谩骂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他充满矛盾的跨界成长经历和职业背景,以及带有荒诞剧色彩的言行风格,在越发由注意力牵引的当今民主政治背景下,确实已成为格外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非典型的“贵族”的成长历程

在外人看来,约翰逊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大学就读的成长经历,与卡梅伦惊人的相似。从传统贵族学校到更高贵族学府的经历,也给我们一种因特权而轻而易举成功的错觉,充斥着不近人情的优越感。然而他不修边幅、无所顾忌的举止乍一看则完全是得体贵族的反面。的确,约翰逊尽管教育背景良好,但其家庭背景比起有贵族血统且为金融世家的卡梅伦来说,却决非典型贵族。

约翰逊因为父亲去美国深造的原因出生于美国,而后在英国长大,这样的成长经历大概种下一颗非典型英国人的种子。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几代人都从牛津大学毕业,他从母亲身上继承了知书达理而博学多闻的自由主义传统。父辈的祖先是土耳其知名记者,政治观念保守,写作传家,父亲靠奖学金在牛津完成古典学学业,学习创意写作后改学农业经济,先后在英国外交部、世界银行和诸多机构供职,也因频繁调换工作而频频举家搬迁。动荡不安充斥了约翰逊的童年生活。在阶层分化明确的英国,家境不算殷实的他只属于高级中产阶级,生活勉强为继,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大学,都是靠着奖学金完成了学业。这解释了他与卡梅伦带有距离感的行事风格的大相径庭,其亲民的形象也消除了人们对来自伊顿的贵族政治家的偏见。一种反对规章制度、无拘无束的反建制态度反而成为大批对社会不满的底层人士喜爱他的理由。

约翰逊的父亲在家经常强调热带雨林中的适者生存原则:如果不成为热带雨林里最高大的树木,就会因无法得到足够阳光而衰弱或死亡。争强好胜、追求卓越成为其家族的标志性特征,在他身上尤为明显,小时候兄妹间比学语言、比爬树、比猜字谜,在伊顿公学时会为了与人一争高低而从头开始学习钢琴,也在英式橄榄球比赛中势不可挡,还成为学院的领导者;从伊顿到牛津一路斩获全额奖学金,在牛津第一年竞选校学生会主席未成功时第二年再战而胜,尽管聪明过人但精力过于分散于政治活动的他,毕业时因为没能拿到一等荣誉毕业而失眠许久。

英雄主义与政治野心

约翰逊从小沉浸于古希腊语、拉丁语,大学亦主修古典学,受其影响非常崇拜英雄主义,也崇尚贵族的价值体系和与英雄主义相挂钩的精英主义传统。他从小就野心勃勃,希望成为“世界之王”,并一路展现出领导才能。进入牛津后,对好友发誓要“35岁进入内阁”。抱着早熟的实用主义心态,他先成家后立业,一进牛津就找到同届最漂亮的姑娘做女朋友,并于毕业时结婚。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学校的政治活动,并结交了校内外颇有影响力的朋友。

刚毕业时,他进入当时时髦而高薪的管理咨询行业,入职一周便因为工作极端无聊而坚决辞职,而后靠牛津时结下的关系而进入著名的《泰晤士报》做记者,因为在一篇稿件里以牛津一位历史学教授口吻编造充满戏谑的史实而被解雇,然而因其文采斐然、才华出众,很快又受雇于《每日电讯》,后被派往布鲁塞尔报道与欧盟有关的议题。他离经叛道的反对欧盟生涯就此拉开序幕。他尤其善于用各种比喻抓人眼球,用幽默而讽刺的笔调剖析欧盟体制的落后和制度的不合理。例如他针对欧盟对膨化食品和香肠的规定大发议论,将这两样作为英国人生活方式的食品作为文化象征,强调欧盟政策对英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威胁。他的作品与其他驻布鲁塞尔记者的陈词滥调相比让人大呼过瘾,他也很快成为最知名的驻布鲁塞尔记者。此后,他的作品秉承这种风格,深得传统而保守的“中年、中产、生于英国中部”的读者的欢迎。

而他的政治野心绝不止于成为一个政治评论员和记者。在报社工作时,他几乎不与同事交际,而是与银行家和富人精英聚在一起,并从不用文章侵犯知名人物的名誉。加入保守党后,他与2001年被选为Henley地区的议员并任职于影子内阁,任文化交流和创意产业部长,之后又成为该区的高等教育部长。在此期间,他出色的口才得以发挥,频频亮相于电视节目,包括不少传统政客不齿的节目,知名度大大提升。他不仅作为一名激进的记者和政治评论员活跃于文坛,还先后出版了几本书,内容涵盖政治、罗马历史、丘吉尔自传。

2008年,约翰逊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参加伦敦市长竞选,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以53%比47%赢得选举,赢得选举也成为当代英国政坛保守党人自1992年大选以来最重要的胜利,自然也成为他个人事业的里程碑。他在伦敦担任市长期间赢得金融界的大力支持,获得连任,并于2012年成功监督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的举办,2015年卸任后,他借自己在各大媒体的影响力,成为英国“退欧”的主导人物之一。

以喜剧人格为掩护的真假政治

他聪慧过人,博闻强识,10岁开始读《经济学人》杂志,精力极其充沛而工作效率极高,与他共事过的主编布鲁斯·安德森(Bruce Anderson)回忆道:“我们其实每周只见一分钟,而鲍里斯能在一分钟里把所有要点都涵盖;另外,他悟性极好,从来不需要向他费心解释任何事。”约翰逊同时承担了编辑和议员两份工作,之后更是兼任主编和伦敦市长两份重量级工作,一方面因为他工作效率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他真正受欢迎之处不仅于此,更在于他令人捧腹的荒诞言行。鲍里斯的不拘小节从他年轻时的轶事就可见一斑。23岁大学一毕业就结了婚,临近婚礼竟依然衣着不整,结婚时穿的是女方家里人的朋友比芬爵士的一身行头,两人刚交换完结婚戒指半小时,戒指就不知所终,几天后夫人无论怎样寻觅都找不到两人的结婚证,而约翰逊并不以为意,后来还是比芬爵士在还回来的裤子口袋里找到了结婚证。其后,他更将这种不拘小节带来的笨拙与幽默发挥到极致,反而成就了他的喜剧人格和独特魅力。他担任伦敦市长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来自他在伦敦奥运会期间乘坐高空缆车挥舞英国国旗庆祝之际,缆车戛然而止,而他被卡在空中动弹不得。对于任何严肃的政客,这样令人难堪的场景大概都是政治死刑,然而约翰逊一哂置之,而蓬松金发的中年胖大叔被困空中的照片则成为其经典形象。

他有英国保守党政客身上极其罕见的搞笑气场,看起来他完全摒弃了一本正经的虚伪,靠笑话赢得人心,为生活增添无限喜感。他的影响力波及原本对政治毫不感冒的人,甚至得到了诸多憎恶政治家的民众的大力支持。他的语言中充满各种调侃,尤其以各种与性相关的调侃出名。他说人生就是个性能力测试;自己两度离婚绯闻不断,被问到自己有多少个情人时,他说肯定没超过1000个,其戏谑外遇不断的人生被改编为多部喜剧,竟反而增添了他的知名度;最近更加引起大众哗然的言论,是他关于欧盟对统一的强调很快就要涉及“统一避孕套尺寸”(One-size-fit-all condom)的程度。这些调侃虽不登大雅之堂,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能够抓住那些原本对政治不感兴趣却被这些段子吸引的普通民众。

这些戏剧化的幽默后恰恰深藏着谎言与投机的政治立场。约翰逊很早就意识到政治家的虚伪和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的蛊惑人心,牛津学生会作为英国政治家摇篮,成为青年时期他的练兵场,在第一年竞选失利后,他于第二年成功当选,并于其后坦诚撰文,总结其成功的秘诀——学生会竞选成功的诀窍在于在各个学院找到为自己拉票的助手,而竞选者及其助选团队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口是心非和空头支票的基础上。与学生会绝大部分一望便知的拉票者伪君子相比,他显得妙趣横生,并有一种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胜利感染助选者,让助选者们心甘情愿地自我欺骗而为他效力。

这种欺骗与善变也体现在竞选过程中,早在牛津竞选时,他就否认自己的保守党属性,而迎合社会民主党的原则发表相关演说,而正是后者的支持者的选票让他得以成为主席,然而竞选获胜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保守的托利党人。在约翰逊之后当选牛津学生会主席的杰西卡·普雷回忆道:“鲍里斯当时的政治手腕极其高明,绝不会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看到他的政治底牌。”而他隐藏其政治立场的最有效工具,就是他令人欲罢不能的幽默,“他身上好像有光环,让他极具辨识度。他无疑是同辈中最伟大的演员,只要他一开口,人们就开怀大笑”。

约翰逊从小就培养了一种让人们享受被领导过程的能力,人们因为他讲话的妙趣横生而享受他讲话的过程,以至于根本不在意他到底讲了什么,只有回过神来时才会反思言论确凿与否。其后在政治生涯中,一次又一次以笑料为掩护,为取胜而改变立场、迎合观点。

有评论指出,尽管本身也认同留欧阵营的大部分立场,深谙“退欧”的诸多潜在弊端,但约翰逊反对卡梅伦、追求最高权力的目的,选择了在公投前大张旗鼓地主张退欧。很大程度上,他为丘吉尔作传的目的并非丘吉尔本身,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有丘吉尔一般的领袖特质、对原则的坚守和对党派纪律的傲慢忽视。然而“退欧”事成后,面对舆论的压力,他又虚弱地表态,说“退欧”并不代表“完全切断索桥”,大概出于对局势逆转的措手不及。

义愤填膺者评价他,说他的个人特点可以用“假”(Phony)来概括,就连其标志性的金发“看起来也是假的”。而对于为胜利和权力可以改变一切的约翰逊来说,虚假和变化大概是唯一不变的东西。然而对于缺乏政治立场,易于被表象左右的民众来说,出人意料地也是政客魅力的来源之一,这大概解释了善变与喜剧人格的结合,如何在越发被普通民众左右的直接民主中成为胜出法则。

文 朱可人

赞一个 (0)收藏 (0)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7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第27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