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很多媒体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朝鲜和美国并没有出现“第六次核试验”和所谓的“先发制人”打击。事后有一些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首先要搞清楚突然袭击与“先发制人”打击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分别认真读一下美国国务卿蒂勒森、朝鲜总理朴凤柱和中国外长王毅的讲话,就可以理解为什么4月15日这一天没有“第六次核试验”和所谓的“先发制人”打击出现在朝鲜半岛了。
首先要借助基辛格先生在1961年撰写的《选择的必要》一书中有关突然袭击和“先发制人”打击的定义。书中认为,突然袭击是一种蓄意毁灭敌对报复力量的企图,因此袭击一方会选择认为是最适宜的时刻发起袭击。而“先发制人”打击则不同,其是防御性的,是作为最后的手段才发动的一种攻击,并且只是因为这种攻击被认为是避免灾难的唯一手段。因此,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时间取决于被打击对方所采取的措施。基辛格有关突然袭击和“先发制人”打击的定义很清楚,即前者是不考虑对方采取什么措施都会实施军事打击,而后者则把被打击方所采取的措施作为军事打击的前提条件。
根据上述定义,再看一下美国国务卿蒂勒森4月9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本周”栏目采访时说出的一个关键变化,这就是美国并不寻求对朝鲜进行政权更迭。而这显然对小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做了“修正”。因为在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小布什政府明确表示要通过军事打击对包括朝鲜在内的几个“邪恶轴心”国家进行政权更迭。在这个“关键变化”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引用后的4月14日,朝鲜总理朴凤柱在陪同朝鲜领导人为平壤黎明大街约30座高层公寓楼剪彩时表示,这条大街建筑的威力超过了100枚核弹头。就这样,一个国务卿和一个总理完成了十分微妙的“隔空对话”。在蒂勒森将小布什2002年制定的有突然袭击性质的对朝政策修正为“先发制人”打击的对朝政策后,作为回应朴凤柱则通过“巧妙的比喻”向外界传达了一种对以往“全力发展核、导能力”政策的“修正”。于是,很快中国外长王毅就发表了这样一段讲话:在半岛紧张加剧之际,我们也注意到,包括重启对话谈判在内的一些理性声音开始回归,这正是我们努力寻找和应该抓住的机会。中方已经提出了“双轨并进”思路以及作为启动对话第一步的“双暂停”倡议,中方愿将此进一步细化,适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说到这儿,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把小布什政府确定的有突然袭击性质、进行政权更迭的军事打击修正为“先发制人”打击才是一个关键的转变,而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耐心”政策可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过渡政策。事实上,这一转变让中、美在“半岛无核化”问题上的利益一致性更加清晰了,从而也避免了中、美两国因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的军备竞赛。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美国不放弃对朝进行政权更跌的政策,中、美双方都将不得不准备面对一个潜在的“摊牌困境”——谁将在朝鲜政权更迭后获得朝鲜的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蒂勒森在中、美最高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天后将小布什政府有突然袭击性质的对朝政策“修正”为“先发制人”打击,无疑是“朝鲜半岛危机”的一个转折点。接下来,过一段时间就看中国外长最近提出的“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进”思路能否被美、朝两国所接受了。
文宋晓军
打赏微信扫一扫,打赏作者吧~-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