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行》读后感
《白夜行》是我看的东野圭吾的一第一本小说。
有机会遇见他的过程很有趣。
那时正值高三最后三个月的冲刺期,班里莫名其妙刮起一股传书活动,估计也是因为自习课太多的缘故,和考试的狂轰滥炸后的近乎报复性的行为。身心疲惫的我在舍友的强烈推荐下,高高兴兴地跳进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的书坑里,至今不能自拔(反反复复地看了N遍)。
故事讲的是一对犯罪小情侣在刑警紧咬不舍破案下的心酸的成长故事。剧透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今天在此主要想分享给大家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价值观的刷新,人生观的刷新,甚至是看世界的眼光的稍稍改变。
为了使我的文章看起来条理清晰一点,请允许我用,首先、其次等逻辑性强但又很死板的词语为文段开头。废话不多说,下面我与大家分享《白夜行》带给我的震撼。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东野圭吾的伏笔埋得比曹雪芹老先生的《红楼梦》还要深、深、深。
不得不说,书看了几乎三分之二,我才找到我们这本书的男主角——桐原亮司。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书本的章节的特殊结构。每一章都会围绕雪穗或亮司描述一个故事。在表面看来,他们两个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女孩跻身上流社会里如鱼得水,男孩在社会暗处摸爬打滚,除了那位线索人物笹(tì)垣(yuán)润三,一位退休刑警因为对十多年前的废弃大楼凶杀案一直心存疑惑,因此紧咬不放的查询了十多年,即使已经过了案子的有效期限。当你随着阅读的逐步深入,往深层的看,你会发现前面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其实都被一根几乎让人忽略的银线串联着。例如,受害者受伤害的手段的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赤裸的说,都以最能摧毁女性一生的手段——性侵或者拍摄裸照,把雪穗身边对她有威胁的相关人物全部推出故事舞台。看书的过程中,东野圭吾十分擅长在故事中放下一粒粒鱼饵,让所有沉浸书中的读者一粒一粒地追着咬,追随着他的脚步慢慢拨开掩盖故事真相的迷雾。这不仅给你带来解谜的巨大成就感,让人不能自拔。而且,最重要的是,即使你自己认为已了解事实真相,文章的结尾仍会在你合上书页的前一秒给你沉重一击,重重敲在你的内心最柔软的一处——那是人性的底线,让你目瞪口呆地结束这趟阅读之旅。
“笹(tì)垣(yuán)脚步蹒跚地走出警察圈子。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幽灵。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其次,《白夜行》一书里对性的描写的赤裸和里面描写的畸形的性认识、性关系极大地,可以这么说,是满足了、刷新了、挑战了我的性三观。有畸形的恋童癖、自私变态出卖女儿的母亲、为了利益麻木用性取悦他人的雪穗,甚至的,用性去犯罪的亮司。各种各样,用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去伤害他人。让我看着书本目瞪口呆,手却握着书本不能放开,让我在炎热的六月里背脊发凉。
最后,在我读了N遍后看了他人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后,才对我让我迷惑了很久的书的题目——《白夜行》有所了解。原来我所理解的题目的依据来自于文中长大后的雪穗攀上人生巅峰前的一段话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和男孩亮司走向犯罪深渊前与朋友聚餐的那句话
“我最大的愿望是在白天出门。“
童年的悲惨经历让他们的人生轨迹从此失去太阳,我所理解的太阳是父母的依靠,正常的家庭,由此把他们推向人性最黑暗的角落中成长。他们互相依靠,成为彼此黑暗人生的夜晚里摸索前行的太阳。现在,联系到东野圭吾写这本书的背景是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社会低迷,社会犯罪率高居不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发展陷入低谷期。我想东野圭吾写这本书可能是为揭露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的悲惨,批判政府的不作为,或者,写一个更悲惨的故事激发现实中的人们积极生活的动力。这不禁让我想起高中老师讲卓别林的课文时那段话:“为什么二战时卓别林的默片电影那么流行?有人说是因为卓别林的表演十分传神。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当人们生活在很困难的状态中时,看到有另一个人生活得比他们更悲惨,他比他们更愚蠢,更倒霉,他们的心理就会获得极大的安慰,获得无比的满足,这就是人性。“对啊,近年来网络流行的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不自觉的进行对比和比较。我想,东野圭吾写《白夜行》可能也抱有这样的目的吧。
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白夜行》留给我思考的空间还有很多很宽很广,强烈推荐大家陪我一起入坑,一起交流和分享感想。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