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巴扎

时间:2017-04-26 08:36:53 

赶巴扎

陈锐军

星期天照例要去“赶巴扎”,可是起床发现,窗外灰蒙蒙的,才知道老天又“下土”了。

和田人把起沙尘叫作“下土”。每年开春,沙尘天气就不断。和田的春天来得早,去得也快。短短一瞬,刚从发芽的柳枝、吐蕊的桃花、杏花上看到点儿春天的影子,气温便一下子升到了28度。还没来得及换上夏装,沙尘就不请自到了,而且一来就赖着不走,连着就是200多天。当地人说比较威猛的是“黑风”(沙尘暴)。“黑风”来时,瞬时遮天蔽日,地上飞沙肆意游窜,如蟒蛇一般,能见度降低为零,所有车辆都要开起大灯、放慢速度,甚至需停在路旁。

援疆干部初来乍到,虽多次被人提醒,因毕竟还没有这种生活经验,所以晚上还不太记得必须关窗。前天觉得气温挺高,晚上忘了关窗。谁知早上醒来,发现窗台、地面、家具、床上,落了厚厚的一层沙土,差点要把自己给“活埋”了。

再怎幺“下土”,也要“赶巴扎”!“巴扎”是自由交易的市场,“赶巴扎”也就是内地人的“赶集”。在新疆,“赶巴扎”可不仅仅是“赶集”,它对于维吾尔人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有一种说法:“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也不算维吾尔人。”维吾尔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去巴扎,家有喜事一定要去巴扎,可以和亲朋好友们分享;心里烦闷也去巴扎,可以消除一切烦恼。

姑娘(古丽)、小伙子(巴郎子)喜欢“赶巴扎”。巴扎不仅有各色美食、丰富的商品,更是青年男女相互结识、产生恋情的绝佳场所。巴扎天,古丽们一定是要装扮一新的,鲜艳亮丽的服饰衬托着她们的美丽,婀娜的步履散发着青春的魅力。即将成年的巴郎子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要用俊朗的扮相,在巴扎上吸引自己中意的古丽。在巴扎上,一定飘荡着无数美好的心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演绎着美丽的传说。以演唱新疆民歌出名的刀郎,他演唱的歌曲《关于二道桥》就有这样的抒怀:“为了十年前二道桥(乌鲁木齐着名的大巴扎)你迷人的一笑,十年后我徘徊在这无人的街道;如果不是天上的月牙儿,像你的眉毛,我也不会在寂静的夜里,听到我心跳”

中老年人爱赶巴扎,他们不仅要把自产的农副产品拿到巴扎上卖掉,再买回家中需要的东西,更要在巴扎上去会会亲朋好友,说说心事,唠唠家常,打听各村各乡最近发生的各种故事。巴扎是一个大舞台,“上台”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据说,过去因为贫穷,很多人买不起靴子。好不容易攒钱买双靴子,平时是舍不得穿的,但是“赶巴扎”时肯定要带上。于是,从各村各乡“赶巴扎”的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肩上一前一后吊着两只靴子,快到巴扎了,方才坐在路边,擦掉脚上的灰土,穿上靴子走进巴扎。巴扎上,靴子让主人顿觉自信,可以昂首挺胸。巴扎后,走出来就要赶紧脱掉靴子,光脚走回家。

巴扎文化在维吾尔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人们在巴扎上流连忘返,在一个个小摊位前慢慢地欣赏精美的货物,和摊主们讨价还价。和田的很多维吾尔老乡讨价还价不用口而是用手,买卖双方手搭在一起,互相出价,并配以响亮的击掌,旁人也看不到他们的成交价格。淳朴的老乡做生意很讲信誉,但有时也会缠着你一定要出个价钱:“你说个价钱,我肚子不胀。”意思就是说,你无论说多低的价格,他都不会生气。如果你根本不打算买,最好说一个你认为惊人的低价,他可能会笑着让你再出个价:“好好说,好好说。”但是一旦你报了价,对方说出“给了”,意思是答应你的价格,同意成交,这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反悔。否则,轻则被人看作你不讲诚信、戏弄他,会比较高声地说出:“儿子娃娃幺,说话算话。”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说了不算;重的可能出现纠纷,影响民族团结。

和田盛产水果、干果,买这些商品,让我吃惊的有两点:一是维吾尔人的热情和大方,二是他们的诚信和厚道。看到顾客,摊主会非常热情地招呼你尝尝,最好的干果,他会一个接一个地塞到你手上让你品尝:“买不买,不要紧,尝尝,尝尝。”如果你看不上,他也绝不会因为你已经品尝了商品而和你纠缠不休。如果你真心买,你可以大胆地讨价还价,不用担心对方生气。尽管你压价很低,一旦成交,对方也绝不会在秤上做任何手脚,绝不会缺斤少两,而是想办法给你多装一些。原来你只打算买两公斤,他可能想办法让你买上三四公斤。为了鼓动你多买些,他可能把分量称得足足的,再顺手白送你一大把。

人们经常在巴扎上一逛就是一天。他们可能什幺商品也没买,可能在巴扎上只是吃几串烤羊肉或是一个小馕,或是吃碗面条,吃块哈密瓜,但他们在巴扎上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