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班”的“设置效应”

时间:2017-04-26 11:27:41 

海口有个同济学校这下出名了:他们打算今秋在初二年级单独设立“农民工子女”教学班,把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分开教学。(8月16日《新华网》)

校方当然是有理由的,所谓“农民工子女进城后‘水土不服’”、“城乡起点不同,农村来的孩子学习能力有明显差距”、“有很多孩子在农村老家随爷爷奶奶生活,不会说普通话”云云。反正是有差别、有差距、有差异,那幺就给你“差”开来。校方还说,把农民工子女单独分班,可以“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免受伤害”。

这真是打了你还让你以为是亲了你呢!你如果以为这是优待,那说明它迷惑性*很大。说穿了,那是一种歧视——软歧视。海口市从2004年起对城乡的孩子一视同仁,各公办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并免收借读费,当年就接收了8200多名农民工子女,这是很大制度性*进步;但是,“制度性*进步”是有可能被“人性*化落后”给抵消的,因为人性*的劣根性*总是那幺根深蒂固地种植在人格深处,关键时候就立马发芽开花。

在笔者所在的杭州,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某小学接收农民工孩子,结果城里的家长们不干了,他们强烈反对外来的农村娃成为自己孩子的“同学”,认为民工孩子就应该去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个事情披露到网上,立马引起轩然大一波,网友跟帖讨论热烈,当然,对“城市学校由城市居民世袭”持抨击与反对的意见居多。这个事件让人明白,敢情“既得利益”绝不是狭义的,城里好学校也是城里人世袭的“既得利益”,可不情愿让农村孩子来“分享”了。

城里居民是能够给学校施加强大压力的。我不知道,海口同济学校是不是也遇到杭州这样的情形?如果是这样,那幺单设“农民工子女班”的“软歧视”,导致的就是赤一裸裸的“硬伤害”——以保障城里人世袭的“既得利益”为终极目的,然后让民工孩子受到骨子底里的伤害。

这样的设班,让人想到古代当铺的设置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设置效应”:当铺柜台设置以“高”为特色*,当票内容以“旧”为标识,反正是给你拉开距离、突出差别。其中最“妙”的就是把你所当的物品,统统标注为“破”为“旧”,譬如一件崭新的羊皮大衣,在当票上被写作“虫吃破光板老羊皮袄一件”。当铺掌柜傲慢,柜台高踞人上,鬼画符般的当票是对求贷者的嘲弄,但平民百姓无奈地发现,无论怎幺恨它骂它,可还是得求它,因为对于每陷窘境的老百姓来说,它就是不可或缺的……如今“民工子女班”的设置,与旧时的当铺不是挺像的吗,而民工子女就算是“崭新的羊皮大衣”,也要给你写成“虫吃破光板老羊皮袄一件”。

从经济学角度看,古代当铺的设置,倒是能够极大地降低当铺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今天的“民工子女班”的设置,也能降低一种交易成本,那就是学校与城市孩子家长的“交易成本”——有了这样的“分类设班”,城里家长就不会吵吵闹闹了。与这样的“设置正效应”相比,民工子女所获取的“设置负效应”算什幺呢?

城乡的差别,原来就是这样浸入了人性*的骨子里。而当代的学校与老师“顺应”了这样的“差别”,真是“现代”啊。老师们应该知道“和而不同”是一种高境界的吧,那幺是否知道“不同而和”是抵达“和而不同”的一条路径呢!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