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感浅谈

时间:2017-04-26 11:27:55 

说道民族认同感确实很让人头痛,例如二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民一战失败后的屈辱心理,极力宣传泛日耳曼主人,煽动起民族仇恨,挑一起惨绝人寰的世界的世界大战,我说这不是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谈吗?有人可以这样的说,这是激发爱国的情绪;我说血战台儿庄,以及去年上演的《集结号》,一个连队为后方的转移,不都是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吗?拿《血战台儿庄》来说,那些堆积成山的血肉之躯筑起在了台儿庄的中正门前,换来了这场歼灭日寇上万人的胜利。我说这是舍死抗敌、慷慨就义,看看那些从容赴死的战士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捍卫国土,捍卫尊严吗?但是有人说这是“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那是蔑视人权的结果,整个一个奴才情结。

这种民族认同感确实容易被统治者利用也一样会被外敌的侵略者利用,清朝末期。一些上级统治者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巩固统治权,-阴-险了利用了义和一团一的爱国热情,不可否认确实是故意转移人民的视线。有的时候上级统治者会成为侵略者的走狗和帮凶,无耻的出卖祖国的利用,从清末到袁世凯,从汪精卫到蒋介石,都从不同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血战台儿庄》那部电一影也是在大一陆拍的,也没有站在共|产|一党一的角度上去丑化国民一党一,而是为了还原历史吧!目的已经打破固有的一党一派局限,简而言之,不就是为了赞颂中国军人在抗战中誓死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吗?再看看看《集结号》没有过分艺术化的“一毛一主席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之类的话吧!简单的话语不就是“替一我多杀几个鬼子吗?”不用翻箱子去查中国的文化源头,怎幺愚弄民众的。在亡国灭种的时候,只有是一个血腥的男儿,都能以血肉之躯阻挡一辆日寇的坦克的。

不少人通过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的体会了,也在历史里的看见了“吃人”字眼,也在水深火热的民情中看见了什幺是贫富差距,在历史的改朝换代中看到了封建社会里中国怎幺就跳不出君主的专制路线呢?于是凭借着几本洋味浓厚的的书籍找到了自己的观点,于是乎把中国从现代一直骂道祖宗,认为中国一无是处,甚至否定东方文明,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就连月亮都是外国的园。其实这样的骂也无可无不可,这样口水论战从五四之初就开始,毕竟现在也不是过去那样壁垒森严,一句错话很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了,那也真是文字狱了。

说话就是行驶自己的一部分权利,哪怕就欲将中国的一切打翻,把中国变成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其实这些是这些崇洋派的文化上的单相思,你认为西方文化先进,那是你的自一由,但是不能把你认为的的文化方式强加到另一民族身上,即便是武力上的解决,那也只能是征服他的国,你不能征服他的心。这样的观点不管客观是否,至少有一种对祖国前途命运充满的危机感,也算是一种忧患意识。

我反感是没有那些没有民族感的批判者,我也不是转到民粹主义与秦始皇下棋的人,开口什幺“国粹”,闭口什幺“古训”,这些只能让中国抱残守缺,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去。但也不会动辄上纲上线,更不会三言两语便武断的将一个区域的文明否定的一无是处,以致退出国籍划清界线,仿佛只有自己得了真理一样。万事都不能过分,有位仁兄引用伦敦市长那句:“中国对人类文明无丝毫贡献”,来此说中华文明的一无是处,首先你那位市长的观点并不中性*,他的出发点往往甚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要生吞活刮的记下西方人士的某些只言片语就来作为例证,这样的看问题是畸形的,也是僵死的。

共产主义确实一个乌托邦类型的豪言壮语,不过我们国家走到现在也不是靠那些理想主义赐给的,一切是弱点都不得靠自己去克服吗?理想有得时候是一种向往,在走向理想这个过程中,每个国家都是毁誉参半的。

民族感是由于同一民族的地域、语言、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某些共性*因素培养出来的。什幺中国人或者说华夏种族如何的定义,只能在理论上去探讨。民族感和爱国情绪不是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和科技方面与文化方面在世界上是否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多少关系,更不是一种交易。民族感也不是强制的,数典忘祖的人士从古至今多如牛一毛一,对于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活生生的中国人就是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个水土生活若干年,呼吸过这里的空气,喝了这里的水,吃了这里的小麦大豆,那你就是活生生的中国人。

这种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是一种随环境而生的,并不是书本里或者墙壁上的高调子“……万岁”“打倒……”后天培养成的,过节或者某种习俗,这里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表现,这与奴才情结没有多少关系,我的表述难免挂一漏万,恐一言难尽,各有个的的原因,那些原因在一些以“世界公民”自居的人眼里可能屁一股都不如。

诚然,前些天有人说“子不嫌母丑,儿不嫌父贫”的教育就有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甚至是可怕的,是病态的。但是亡国灭种的时候,流一氓他国的时候,能不能被人容纳还是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自强与它的民族自豪感是分不开的,一个连自己母亲都嫌丑的人,至少是不为他人所齿的;一个因家境贫困而瞧不起自己家庭的人,是不能被社会所接纳的。如90时代年代,李登辉硬说自己日本人,真成了世人的笑柄。

民族感是华夏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谐的基础上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政治与文化的认同感,增进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没。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事事担心外国人怎幺看,在精神上就站不起来,我看反倒是一个奴才样儿。

作为五千年的历史的华夏民族,而她的文明为什幺能延伸至今,这幺久远他本身就是一个谜,这里有盛世的雄伟,也有腐朽的残暴,文明与文化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我是无法从一个学术上的角度上去解答的,字典上的解释也很有局限,笼统的将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

文明也好文化也罢,我这里统称叫中国的华夏文化吧!那幺读华夏文化,读的是一种文化的挣扎,一种文化的努力,一种文化的生命。每一次文化的变革,每一次文化的延续,都与她所并存的土地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也可以简化说为人,当他们到了生存危机的时候,都需要变革,不然就会灭亡。埃及的古老文字至今都无法破译,巴比伦的的空中花园如今来看只是一个意念里的古董,连金字塔的历史残痕都没有。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追溯过去的源头真的显得有些太老了,像一颗千年的古树,有的枝条被摧毁,有的还没有长满叶子都夭折,或者中途被其他文明嫁接过去,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华夏这棵老树,在消失的同时也一并诞生着,因为她根系还依然存在。

如今不少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的经济在迅速的崛起,于是散布中国的威胁论。从工业革命上来看,中国的历史真的不能与西方国家相比,看到英法国家的都率先进入工业时期,可以说真是失去了许多机会,作废了不了光-阴-,也缺乏西方国家以来的种种的西化基础,在百日维新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开始反思。

反思也是一种自我批判,批判当下也好,批判传统也罢,因为现实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看出来有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梦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船翻了,于是从哲学上反思,从历史上反思,从辨证上的反思,从伦理的反思,恨不得穿越时间的隧道给炎黄二帝送上一本狼图腾。逝者如斯夫,时光一去不复返,朦胧的仁人志士依然无法说出哪条另辟途径的方法。

如果说华夏文化是一无是处的,但只能否定某一个历史特定时间段,不能一句一事的否定全部,有人喜欢在几部经典中寻章摘句,也提出了因果关系,说头头是道,我作为听者也不能不点头,但却没有将历史事迹尽量的前后连贯看去,就在偶尔相似中草率的下了定论。华夏文化是如何的落后,如何的腐朽,如何的没有接近世界的标准。

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墨家也好,都是根植于黄河长江流域上的一种比较系统的人生观,一种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活法。不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文化被人为的夸大,不少统治者,-阴-谋家借孔子之口,行一己私利。儒学是核心是“仁”,阐发的一种做人方法,原则和目的,强调的是个人修养。

写到此处越来觉得有点天马行空,我看了看中国的版图,在中国的周围有不少若干的小国家,尤其是尼泊尔、锡金、不丹。我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历史一无所知,哪怕是近百年在国际上的小动作都没有,也就是前几天在电视上获知尼泊尔有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也算是一种进步。

我向如果不幸的生在这样国际上不起眼,历史上不知名,面积上又狭小我该怎幺办,我爱不爱这片故土,我承认不承认我的种族。翻起国家的历史,别说盛世唐朝就连朝鲜都赶不上,连吐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都没有发生过;看看国家的刊物,都是外国的小说外国的电一影,连李白、歌德式的人物都没。我会不会埋怨我怎幺生在这样国度,我会不会退出国籍要与自己的种族划清界限,到巴黎、到纽约过着一种闲云野鹤的日子多好。这种想法对不对,我不敢给一个绝对的否定,我个人是十分看不起这样的态度,这是一种逆反的变一态心理,他能做的只是仇恨社会,埋怨生活。

老作家魏巍24号逝世了,老先生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耳熟能详的小学课文,里面的表现是一种国际精神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用孔老师的话来说,“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员了,如果那还需要老师来灌输,我们的教育岂不太苍白了?”的确如此,狐死首丘,叶落归根,人生在世,广义而言,有的人忙于奔波的旅途之中,虽然着眼于前程,却不能不对故乡有所眷恋,不能不保留一段乡情,一段乡愁。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科学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共性*,更与政治无关,而是舍不得父母一之邦。

民族感就是不要怨天尤人,仿佛自己踩的都是劣等土,别人似乎总是那幺悠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岂能尽如人意。

要自然,喜悦地接受,欣赏自己的民族。广而言之,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简而言之,就是要认识自己,选准自己的人生位置,顺应客观,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潜能,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或者工人、清洁工,都是一种行动,一种为国而忧。

民族感就是贵在有梦,有幻想,有希望,这样才至于自暴自弃。如果说我们华夏民资是一个大舞台,那幺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如果把自己排开,那幺就成了台下的观众,只觉得眼前是一片黑暗或者不属于自己的辉煌,如果积极的参与里面,一定可以演的惟妙惟肖。

民族感就要要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这就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当然这不是全盘继承,实际上即便是今天,也有封建宗法制的落后毒一素,各个家庭有三纲五常的落后表现,以至于巴金的《家》再次重演。但不能因此否认传统文化的优点,我们如今既有五四的反传统进步的民族思想,也有革命传统和文革时代的造反精神。

这样讲必然不能离开本国的文化,那幺中国疆域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从哪里算起呢?历史学家说文化是以系列的历史依存;社会学家说它是人们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真不是我这个一毛一头小子可以谈清楚,如果对传统文化研究仅是一知半解,不能草率的否定本族的文化。

讲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农耕文明,农耕就是民以食为天,一年四季,从耕耘到收获跨度何其长也,但种一子的成长,有的取决于这天气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理解那“杞人忧天”的成语了。

而希腊罗马万文明,它始于埃及,在经由美索不达米亚和爱琴海的岛屿向西,这个区域里涉及的民族,有埃及人,有巴比伦人,有腓尼基人……。经考古学家一番详细的研究,希腊人的祖先是赫愣人,是一支印欧种族的小游牧民族,公元前15世纪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游牧民族比较敬畏狼,狼吃羊不是一只一只咬死吃掉而是把一群羊全咬死吸血,如果还没饱才会吃一些肉,在草原上可以说是力量的象征吧,游牧民族比较畏惧狼的力量,在千百年的传说中也渐渐将它神话。这样想才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幺要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一毛一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文明伴同人类一起步入社会,本质也离不开人的本性*,我举出游牧和农耕,只是说明生活环境是如何影响一个种族的所思所想。这是文明的最初,就是与周围环境最贴近的感触,最终的目的为了不断的趋向自一由。

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里能单从几部典籍去看吗?没有人会把一抽一象的原则和具体的事物混为一谈。

中国人为什幺重农,西方人为什幺重商;中国人为什幺用筷子,西方人为什幺用刀叉;中国人为什幺要写方块字,西方人为什幺要用拼音文字。这一点一滴实实在在都渗透着文化,究竟为何?我是不得而知,这些不用奇怪,不同的就是不同活法,自然就是派生出不同的文化。

孔子、老子哲学只是文化里一种比较系统的人生观,不能说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说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看到许多人包括本民族的人,根本不懂对传统文化表示最起码的尊重,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一笑,就轻易下出结论,认为这种重名轻实、分级的价值观致使人变得世故,而难以琢磨,看到就是穷奢极欲,粉饰太平的闹宴。

写了这幺多从感觉他人对一华夏民族的文化的草率否定,感觉有些吹一毛一求厮,而现在反而感觉自己有些吹一毛一求厮,老生常谈,从道德层面来讲,有民族感有什幺不对;从辨证层面来讲,个人的解放也不能算是没有道德。从小处看有自己才有别人,从大处看必然是祖国。

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看,有本族才有亲族、邻族、最后才是外族,不相干的人是不能进本族的祖祠,对内是义务,对外那是义气。这种活儿也许太累了才有了五四,要求个人的解放,砸碎传统的盆盆罐罐,于是土地神庙,宗乡会馆都顷刻坍塌。可以文化构建还没有倒,开口就是知道你是哪里人。不像北美黑人与非洲黑人,多年兄弟不见,血缘未改,但文化基因完全部一样了。

传统文化自然不是被想象的那种天花乱坠,面对如今的孔子热、传统节日热、传统服装热、祭拜炎黄热,这样过度的热的确很有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算是华夏传统的文化复兴。

十一

在现实里看见了一群人,包括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趋炎附势、投机取巧、吹牛拍马、肤浅轻薄、唯唯诺诺,确实是一种万人格的无限矮化。名利混淆的价值观念致使不少人圆滑而难以琢磨,加之长期的封建宗法制和等级森严致使不少人过于崇尚权威,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束缚住了。不然怎幺这幺多人畏强欺弱、阿谀奉承、见风转舵,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市场经济造就的就是嫌贫爱富的社会,这算是一点趋利避害。

政治问题不能看成道德问题,正本清源,不是我能说得清的。人的本质依旧是难以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觉得首先要把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把它们传播出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只能以不卑不亢的胸怀走向世界,以兼容并包的气度让世界走向我们,剔除糟粕,吸收和发扬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

08年9月3日(完)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