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丝: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方式(6)

时间:2015-09-29 15:46:03 

地宫旁的物账碑上面有详尽的记录,说地宫有多少宝物。但是目前尚无法一一对应。其中工作人员整理出来的一件绣裙,说是武则天的绣裙,但是根据赵丰的研究,这件团花纹样的精美织物更可能是件包裹皮,近年和德国科学家合作打开的裙子与此完全不同,腰部的织金锦绣一对喜相逢的凤凰,下面用银手绘了裙脚,已经氧化发黑了,但是还可以想象这些裙子当年的艳丽。

尾声:日本留存的中国丝绸名物

隋唐年间,中国的丝绸开始向日本传递,使日本成为丝绸之路的最东端。遣唐使带回大量的宝物,很多都存放在正仓院和东大寺里,中国由于改朝换代的频繁,导致很多文物都被破坏,许多丝绸文物都是通过考古挖掘而出现的,而且集中在西部地区,但是日本因为自己的系统,保存比较完好,在正仓院能看到很多唐代的丝绸文物,尤其是圣武天皇年代正好是唐鼎盛年代,所以能看到很多唐物风貌。

在“国家珍宝账”里面,记载有袈裟,其中有件仿照树皮色制造的,造工非常考究;装载正仓院紫檀琵琶的宝花织锦袋子,也是一件传世文物;屏风是另外一件与丝绸有关的珍宝,现在保存的山水夹缬屏风十二叠,属于唐代的夹缬,这种特殊的夹缬织物,既有屏风作品,也有普通作品。除了山水外,还有鹿纹,鹿头上戴有花盘,应该也是中亚风格的影响,说明胡风跨越了整个中国,又传到了日本。

夹缬属于一种唐代宫廷发明的特殊印染工艺,传说是唐玄宗宫廷里柳才人的妹妹所发明,最初是秘密制作,后来传遍天下,在丝绸之路上逐渐流行。日本保存的这些夹缬非常珍贵,因为在中国只能找到若干不完全的类似文物,但是日本在盛唐时代只派遣了两次遣唐使,何以有这么多夹缬丝绸制品,实在难以明白,日本并没有自己的夹缬工艺,所以这些制品应该明确来自唐。

另外一个藏有大量丝绸文物的地方是法隆寺,正仓院有17万件染织品,法隆寺只有3000件,但是里面也不乏珍品,比如悬挂的3米左右的幡,虽然纬线都断了,但是经线还在,还能窥探出原来的面貌。目前法隆寺的展品基本都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因为保存条件更好,所以定期会拿出展览。其中有几件特别能看出中国、日本和整个丝绸之路的关系:比如一件黄地龟背纹绫,和青海都兰出土的很相似;另一件兽面纹绫,上面有飞天的形象,这应该是北魏时期的产品,何时去了日本,并不清晰;还有一件著名的佛殿纹绫,上面织有少见的建筑物形状,周围还有几个人,可能是早期佛教题材。很多纹样在当时广泛流行,在日本的丝绸文物和新疆出土的文物上都能看到,可见当时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的广泛性。

还有一些丝绸制品,也能说明各个不同区域文明复杂联系。比如新疆现在还在织的艾德莱斯,是一种扎经线的染色绸缎,但是在日本被叫作广东裂,说明当时是从广东一带传入的。东南亚也有类似的纺织方法,朝鲜也生产类似的织锦,还专门进贡唐朝。但是据考证,这种织法的起源地可能是在印度,说明某种丝绸文化的流行,在当时是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

主笔/王恺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9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