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说招录只看分数,导致高分低能。如果一个人能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说明他具备学习的能力。在统计学上,分数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
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方案二:看综合学术素质。在参加统一高考外,考生还要提供其他证明自身学术能力的材料,如:专家学者的推荐信、发表的论文、社会实践证明、个人实习简历等。如果能尽量减少作假、拼爹等因素,做到“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那也是公平的。
有一种流行的谬误,认为统一高考限制了考生对大学的选择权,例如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实质上必须在几个同等档次的大学之间做出选择,被几所一流名校同时录取再由考生自由选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其实这种安排与统一高考无关,这是为了让分配给各大学的招生名额不浪费,结果是限制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不管是统一高考,还是看综合素质的招考,都应该允许学校按制度独立招录,允许考生自主择校,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这样,考生自由申请大学→每个大学可根据考生申请情况独立招生→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得到N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大学的招生规模由市场决定,这会加剧大学之间的竞争,生源不好的大学甚至有关闭的可能。
那么,看考分与看综合素质,哪一种规则令学生的负担更重?常有人说,在“应试教育”之下,题海战术与海量考试令学生的负担很重。言下之意,如果转而搞“素质教育”,学生既轻松自由、快乐惬意,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似乎一搞素质教育,学生与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消失于无形。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之下,学生的负担更重。
在目前的招录体制之下,学生的目标是在统一高考中获取高分。但在综合素质考核下,学生单单拿到高分还不足以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还要搞推荐信,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慈善,发展才艺,具备一两项体育特长……问题是,这些“综合素质”也许并非出于天性喜爱,而是考试需要。
如果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没有变,名校文凭的附加值没有变,那么无论采取哪种招录方式,考生的压力和负担都不会小。
哪种规则有利于寒门学子
有人畅想,如果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那么勤奋的寒门学子将纷纷上一流名校,那时,将不会给北京、上海的考生留下多少机会。常见论据为,2008年北京考生的北大录取率是河南的24倍,2013年又升至31倍。这样做,也许会缩小其他地区的考生与北京考生录取率之间的差距,但要达到与北京相当,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大超越北京了,为什么呢?
大城市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收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广的见识和人脉,这些均可传递或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的父母更有意愿有能力给下一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课外培训拓展等。也就是说,且不论先天因素,单单模因(Meme)传递这一项,大城市学生就具备了竞争优势。
在北京、上海录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把做题与测试的大量时间用到了看课外书、发展兴趣爱好及游历上。如果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这些城市的考生势必会加大练习与测试的力度,而家长往往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也愿意出钱补习。这样下来,考生的总体分数一定会提高。如果实行综合素质考核,出身寒门的学子更没法比。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获奖证明、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材料、发表的作品等。当农村孩子还在争夺更多的教育资源时,大城市孩子在学才艺、游历、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这怎么比?
在我看来,就相对的公平而言,对寒门学子最有利的,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