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郑和下西洋(3)

时间:2015-10-29 10:53:01 

和以往的某些说法不同,郑和船队并非单纯为了“宣国威于海外”,而是出洋做“散财童子”去了。他们很热心地做贸易,对价格也很敏感。比如他们在古里的时候,就和当地人讨价还价长达一两个月之久。郑和用瓷器、丝绸之类的货物换回了很多海外异珍,比如胡椒、苏木、龙涎香、玛瑙、珊瑚等等。他甚至还给皇帝弄到了几头长颈鹿,大家都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永乐帝就留下来当麒麟养。这些记载都很有趣,但是在读这些资料的时候,有一件事我始终觉得有点困惑。郑和他们对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留下了详细的记载,但始终没有提到过这样的问题:大地到底是什么形状?在海的那边还有什么?

郑和跨海10万里,航程直到索马里,但非洲大陆是何形状,眼前的陆地之后又有何海,记录中从没有谈过,也没有猜过。从这个角度上说,郑和是旧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而不属于新时代。

再也没有第八次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寻找建文帝,比如实施对帖木儿帝国的战略包围,比如扬威海外,比如开拓贸易,比如震慑倭寇等等。这个问题有这么多答案,正说明了在它背后,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强烈的需求推动,大家都不太确定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也许正因如此,在郑和死后,明朝就再也没有派出过新的船队,而葡萄牙人的船队却前赴后继,一波又一波地前往亚洲。

明朝官僚阶层反对郑和远航。成化年间,皇帝派人查阅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甚至把资料藏匿起来,不给皇帝看。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事实上他的估计还是保守了,根据明朝笔记《广志铎》的记载,郑和下西洋带走700万两银子,最后只剩下了100多万两。如果加上造船等前期费用,所费肯定不下千万两白银。但是郑和下西洋就没有收益吗?当然有。先不说给皇帝带来的珍宝,郑和的远航对民间经济也是有推动的。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里就说,郑和下西洋导致“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当然他写的是一本记录海外交往的书,在这方面也许有溢美之词,但是郑和下西洋对明朝经济的刺激肯定是相当强烈的。再说他还带回来那么多海外珍宝,那些珍宝又到哪里去了?

问题是,它也许对明朝整体经济有益,但在朝廷的财政收支表上,郑和船队就是个巨大的赔钱货。对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来说,政府直接从大航海中获得收益,对政府来说这是个赚钱的买卖,所以对此格外起劲。但明朝政府却不能从大航海中直接获得财政收益,户部看到的就是赤字。你可以讲大道理,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皆富,政府安能独贫?可是那种曲折隐形的收益,怎么能弥补眼前账本上的巨大亏空呢?你也可以指出皇帝的库房毕竟多出了许多珍宝,可是这些珍宝又如何转化为政府财政收支表上的收入呢?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在郑和之后,中国船队确实撤出了印度洋,那里的贸易被阿拉伯人控制。在东南亚,中国人却变得更加活跃,甚至建立了很多固定据点,但最终他们还是遭遇了灭顶之灾。新时代里,游戏规则已经不同,海外开拓必须有强大的国家武力做支撑,而明朝政府没有从中得到巨额收益,也就不会派出船队去保护商人。万历年间,西班牙人发动了马尼拉屠杀,上万华人遇难,从此中国人在东南亚的力量一蹶不振。明朝政府对此完全无动于衷,这个决定两国海外力量对比的大事件似乎跟政府毫无关系。

郑和和达·伽马,这两位都死在古里的航海家,一个指挥着两三万船员、200多艘船只,另一个则不过几百人、4艘船。但是未来属于达·伽马,而不是郑和。在达·伽马船队的背后,是葡萄牙整个国家上下一心的财富欲求,而郑和远航的动机却含糊暧昧,更多的是靠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在推动。也许正因如此,古里才成为葡萄牙在亚洲的发轫之处,大明王朝在印度洋的终结之地。

(芊 芊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本刊有删节,于友善图)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郑和

相关读者2015年第22期

美图欣赏

读者2015年第2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