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 你会鼓掌吗(2)

时间:2014-11-14 10:52:59 

如此马戏团式的音乐会情景,如今已成历史陈迹。这并非表示现代听众不懂得珍视演奏者的技术成就或个人丰采,而是音乐会礼仪经数百年归纳反思后,如今以“尊重艺术创作、维护艺术作品呈现”为准则。在海顿的时代,音乐家地位和仆人相当,莫扎特甚至曾被安排到与杂役一同用餐。作曲家虽努力创作,但雇主大多仅将其当成实用配乐与娱乐点缀。巴黎歌剧院直到20世纪初,观众都还可在包厢内随意饮食走动、高声谈笑,声量甚至足以盖过演出者。如果今日我们还抱持这种态度,不把艺术表演当成一回事,那么也就不用继续讨论音乐会礼仪。反之,如果愿意尊重表演艺术,也就该正视音乐会礼仪发展的方向,而不该拿他国无知乐迷的不当行为,甚至两三个世纪前的音乐会现象作为借口。

至于为何必须等到作品结束才能鼓掌,原因仍是尊重作曲家创作和维护作品构想完整呈现,并尊重其他聆赏者完整欣赏作品的权利。像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其第一乐章华丽壮美的结尾确实让人难以按捺鼓掌的冲动,某些热情听众也“理所当然”推想演奏者必定乐于接受掌声。但鼓掌的结果便是音乐为观众“情绪性的噪音”打断,接下来第二乐章极为幽静的弦乐拨奏与长笛咏叹则顿失对比,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强弱反差也就大打折扣了。即使乐团在两个乐章之间略为调音,但调音过程本身仍是“无情绪性的噪音”,干扰再强也未有观众掌声严重。演奏家固然喜爱热情的观众,但不必也不该以牺牲作品效果为代价。尤有甚者,作品乐章间可能不只是强弱反差,还有调性对比。如果观众贸然在乐章结束后鼓掌,则其与下一乐章间的细腻呼应也就损失殆尽。多数演奏家一生皆在探求作品深意,自然不愿见到经年累月的用心一次次毁于观众过分热情的掌声之中。

既是情感对比,又是调性反差,难道非得研究到这种地步才能听音乐会?难道就没有一个“鼓掌公式”可以遵循吗?其实最简单的判断法则就是回归基本:作曲家既然没把掌声写在乐谱上,诠释与演出本身自不会因缺少观众的掌声而失色。如果不能确定要不要鼓掌,那就别鼓掌为宜。歌剧演出之所以能在咏叹调唱段后鼓掌,一方面是戏剧舞台传统,另一方面也是许多作曲家以咏叹调为段落思考,给予观众鼓掌的空间。不过,我还是情愿把作品未结束前的掌声当成室内二手烟——如果没有把握演出者与全场观众全部同意,还是等到作品结束后再鼓掌为宜。

最近又在报上见到读者投书,批评演奏会听众秩序不佳。其实我从来不愿苛责,只希望听众能够正视艺术欣赏。参加音乐会不是单纯消费,更是自我学习。若把音乐家而非自己当成演奏会的主角,相信许多乱象也就不复存在了。说到底,当位好听众,不过就是将心比心。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半月谈

美图欣赏

半月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