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我失望的是,“舌战群儒”这激励我“勇敢站起来”的桥段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那句曾让我得以秒杀小伙伴的“公等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也不存在。
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还有哪位作者曾经“骗”过我?
这答案一找就是近20年。那时,我会偷偷把老师解释不清的问题讲给同学,如今,我能发现某种经济理论体系(或经济模型)的局限。或许正是那场由诸葛亮形象二致产生的怀疑,将我带上这条学术研究之路。
当然,读书也并没有让我受到多少欢迎——女生们更喜欢高大英俊的体育课代表和手握实权的班干部。看着别的男生把铅球丢到我两倍的距离,我会翻翻脑袋里的书架,再编织出一套“各有所长”的理论。这多多少少有点儿“阿Q”精神,毕竟,我偶尔也会感到孤独。
可读书注定是一个人的道路。读研时我去了澳大利亚的一个偏僻小镇,呆在一个走5公里看不到人影的地方。我感到孤独、迷茫。
当我问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只有鸟拉屎的地方继续读书?”时,凡人诸葛亮再一次帮了我。“无淡泊无以明志,无宁静无以致远。”我抱着他的名言再次审视周围的环境,很好,很安静,很适合读书。他“躬耕于南阳”,可以用下地干活来磨练意志。我所面对的所谓“孤苦”,其实也不算什么。
如今我对这位先生早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家境好、政治资源优厚,却为了更远大的理想,甘心等着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伯乐。我不会等,但我学会了像他那样,眼光放长远。当周围很多留学生忙着泡吧、泡妞时,我和几个有共同志向的男青年聚在一起,讨论“世界各国真实汇率的折算模式”以及“消除面板数据异方差的N种方法”这种到目前为止类似于回字的四种写法的知识。
每当遇到迷茫的朋友,我总拿诸葛亮的故事开导他们。他试图凭一己之力,逆历史潮流而动,这是一件根本无法实现的事。而在我看来,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追求的。
直到诸葛亮逝去50年后,有前汉军队进入蜀地,问及老百姓,他们还深深怀念着他。比起做事,他更是在做人。
不过,我根本不想成为这位先生的“复刻版”。娶媳妇我还是想娶个漂亮的,即使他的媳妇再有才干。我也不会学他通宵达旦、事无巨细地工作,在我看来,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是对别人的尊重。
我更不想再做回那个手无缚鸡之力只会还嘴的文弱书生了。我学会在篮球场上冲锋,健身房里流汗,毕竟,我后来长成了1.8米多的大高个,这和偶像又“默契”了。
不过,27岁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军师将军,而如今27岁的我还是个博士在读的普通青年。但这并不妨碍我相信,我和他,隔着近2000年的时空,也能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生煮一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