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美国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2)

时间:2015-06-17 04:59:13 

早期的人类学者常常着迷于殖民地的异国情调,但最初在洛杉矶短暂的逗留带给我的却是陌生当中掺杂了些许“熟悉”的难以言说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洛杉矶多样的族群以及随处可见的亚裔面孔。在踏上新大陆的土地之前,好莱坞以及国内影视作品对美国社会的“再现”也已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我想象美国的素材。

上高中时,有一段时间《北京人在纽约》占据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电视屏幕,剧中讲述的华人新移民在美国奋斗的故事,为当时的国人呈现了一个交织着期待、彷徨与痛苦的美国淘金梦,片中冰冷的资本主义竟然可以抹杀亲情的残酷现实让人不寒而栗。后来,我和身边不少同学又迷上了美剧《六人行》,看着电视大笑一番之后我也忍不住嘀咕,哦,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轻松随意而不需有所背负。田野调查开始前不久,我追看了美剧《24小时》,该片讲述了一位白人探员一次又一次地击碎恐怖主义者惊天阴谋的故事。这是与我们如此不一样,但又是可以如此轻松观看和想象的美国啊!

后来,为了引起人们聊天的兴趣,我总爱拿影视作品中的内容去问美国人,你们的生活是不是这样啊?答案总是否定的,还总伴随着人们对好莱坞的不以为然。是啊,影视作品未必“再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时甚至还是意识形态对垒的战场,冷战时期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氛的中国影片塑造了虚张声势、滑稽怪异的美军形象,好莱坞也拍摄了数十部将美国大众恐惧“黄祸”的心理推向极致的《傅满洲》系列影片。若要用影视作品来想象“他者”真是南辕北辙了,幸好,还有田野调查来修正、丰富我对美国的认识。复杂的个人主义

悠然城是我在民族志里给我的田野点取的名字。在我导师的朋友Katetaru先生的帮助下,我在悠然城找到了免费住所,房东Mote女士的慷慨极大地帮我解决了研究资金有限的问题。

悠然城是个人口不到5万,以白人中产阶层为主的小城,城里有市政府、图书馆、博物馆、商业区、州立大学、开放空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公民社团及40来所规模不一、教派各异的基督教会。正如梁启超先生曾在其《新大陆游记》中所说的,“但观察文明复杂之社会,最难得其要领”,这个区区几万人口的小城毕竟也是复杂的美国社会的一部分,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事情发生。一会儿有基督教会的户外布道,一会儿有环保组织的筹款午餐,一会儿有反战组织的游行,一会儿有爱国人士的聚会……颇让人眼花缭乱。当我独自一人背着书包走在行人稀少的马路边,看着眼前一辆辆奔驰而过的汽车和身后开阔安静的开放空间时,不禁觉得人与人之间距离颇远,要想对美国人的生活进行参与观察着实不易。

最终我决定选择社区生活中比较重要,也具有开放性的公共生活来作为进入社区的途径。我想,在这个志愿参与高度发达的社会,做志愿者应该是介入的一个好办法。碰巧,我认识了一位在一个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午餐、名为“大家的食堂”的非营利组织的朋友,就跟着她去帮忙,于是得到机会在社区层面近距离地参与观察。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无家可归者人数增加以及区域蔓延等情况的出现,这逐渐成为当代美国社会关注的一个复杂问题。受强调“自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不少美国人认为多数无家可归者是因为个人原因才沦落至此,相应地,对无家可归者的污名化以及“不要出现在我家后院”、“不值得帮助”的态度在美国并不少见。但与此同时,不论是政府自上而下的福利支持,还是社会自下而上的公益努力,都发起了以无家可归者为对象的救助项目。在“大家的食堂”,志愿者精心为无家可归者准备午餐、把食堂收拾得整洁有序、把剩余食物打包带回家,无家可归者与志愿者表情自然地打招呼等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南风窗2015年第10期

美图欣赏

南风窗2015年第1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