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生存法则听上去要合理可靠得多。这意味着人类无论“进化”得多强大,都必须要面对最初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在“气数已尽”之前不被各式各样潜藏的危机打沉。不只是人类这样的个体,企业,国家和那些巨无霸式的国际机构也面对着同样的命运。
而作为人这样的个体,想要生存下去,无非是吃饭穿衣,警惕着生老病死,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就得开始担负着内忧外患,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中与消费者,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的关系。
在埃塞俄比亚采访那里的中国通信企业,结果带我们去首都的一个中学。据说已经是当地条件不错的学校了,教学楼大概跟中国一个县城的中学差不多,学校操场的地上坑坑洼洼,不少明渠里流动着肮脏的水。一个临时的教室里,天窗的玻璃上只是刷了一层绿漆来遮光。几排课桌上摆放着一些款式比较旧的电脑,老师在给一些孩子做培训,告诉他们怎样用这个视听教室去学习课堂以外的知识。这是当地教育部和文化部的项目,目的是改善本国师资力量弱,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甚至没什么老师的状况,利用电教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项目中包括100多个学校,听上去是非常有气派而温暖的项目,主要用政府采购的形式来完成,中标的中国企业为拿到的单兴奋不已。但他们清楚可以拿到单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最初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做了许多免费的、捐赠的、带公益性质的项目,能不能找到和做好这样的项目,绝不是靠一颗慈善之心就可以做到的,看不透环境就找不到商机,找不准市场的脉就没有生意。根据博弈论的许多解释和推导,好意,敏锐,长期战略能提高好好活着的几率。
企业是如此,作为国家这样的个体要盯的事就得更多,维持一个越庞大的身体去运作,吃啊活动啊就得更多更小心,一举一动都伤筋动骨。更重要是得有反馈环境的能力,在撒哈拉以南国家碰到的当地人,现在对中国的不满越来越多了,说我们以前把你们当兄弟,你们把我们当原料产地和次品倾销地,现在我们只能把你们当生意伙伴了,咱们别说友情,说商业模式吧。
对中国是如此,对其他国家也一样。
前一段时间我在东京参加日本和欧盟合作举办的学术论坛,重点是新兴经济体的行动方式正在对老牌富裕国家的体系带来巨大冲击,理由是市场全球化中,中国,巴西等等这样带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理念的国家崛起,他们不按照旧的规则行事,那么这种情况下,西方富裕国家怎么办,他们所持有的那套可以保证他们地位和利益的体制怎么办?论坛中许多人在用“物竞天择”解释这一切的变化,他们认为这旧的体制如果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调整就会被淘汰。
新的研究开始集中在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外国人好奇当中国快速成长起来之后,她的行为会向西方国家靠拢还是越来越远,她会归顺这套保证富裕国家利益的体系,还是会建立新的自己的房子,打破旧的那个?那个最终会粉碎这旧体系的人,究竟会何时到来?你看,无论曾经多么的富裕,多么让中国人羡慕,他们今天仍然在担忧着,恐惧着。
我猜没什么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但最近的一个趋势是,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开始像发达国家和他们的企业那样去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去改善和邻里、环境的关系,比如说是不是应该认识各种各样的标准,然后按标准做事情?或者不要只顾挣钱,然后拿出塞牙缝的钱去做点小慈善,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把慈善和责任聪明地转化成生意来做?再或者不要只是想突飞猛进新三板,在股市里狂捞一笔就算,而是想想怎么样创造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创新,然后长期可靠地持续发展?
毕竟,被消灭的阴影,从来就紧跟在所有个体的旁边,也许趁你有松懈一不留神就会将你吞噬。
文∣张晓文 凤凰卫视资深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