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 他可能是一个演员(2)

时间:2015-10-10 19:56:01 

并不仅仅是在成功学的意义上,《钢的琴》是认识王千源的起点。事实上这部备受好评、屡得大奖的作品(2010年),并没有给他的事业带来“一炮而红”式的影响,但确是演员王千源和他的角色迄今为止最为接近的一次。一个原因是他第一次拥有那么多镜头来表现一个人物,另外也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在东北生活的经历。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繁荣过的沈阳。印刷厂的大门一开,哇,那些男男女女,春心荡漾。男人留着小胡子,骑着破自行车,车前面挂着饭盒铛铛地响。后面的女人,爱漂亮的已经洗完澡,把衣服换了,邋遢的、狼狈的,还穿着工作服就下班回家了。看她们甩着湿漉漉的头发,我就感到一种特别新鲜的生命力,跟没上过化肥的西红柿一样。”

电影里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东北钢铁厂,以走向衰落的新中国重工业基地为背景,事业与家庭都遭遇挫折的男人,成为那个时代的隐喻。这个过程与王千源的童年同步,他也经历过工厂倒闭、一家几口挤在一间房子里的窘境,而他自己经常旷课,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教训,“让父母操碎了心”。这些受挫的情绪自然进入了电影–那种“害羞”,重新揭开并且审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失意。

他在表演中设计了许多细节,呼应角色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这也许会让学者和影评人感到振奋,他们对电影文本和符号所作的分析,难能可贵地,在中国演员这里得到了证明。

影片尾声处,造好的钢琴从机床缓缓降下,王千源用手去接这架钢琴,手掌没有自然弯曲,而是伸直向前。这里借鉴了毛泽东、希特勒的手势,是对曾经辉煌过的钢厂以及父母一辈对国家的贡献所表达的致敬。而另一个类似指挥家的手势,来自于他本人和剧中角色对旧东北的共同记忆–年轻时谁没风流过,谁都想成为命运的指挥。“心目中,我不承认我是个失败者。我辉煌过,有白衬衫的时候我也天天洗,皮鞋也天天擦,好几个人追我呢……你永远想要成为人生的主人,而命运总是不满足你,厂子不是你的,青春不是你的,最后爱情也不是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你还是你自己吗?”

接下这部电影,本身就像是青春期的后遗症。当时他已经和另一部电视剧签约,那是姜伟导演在《潜伏》之后的新作《借枪》,看上去是一次更可能成功的机会。王千源的比喻是,“像是生命里的另一张存折。”结果就在等待开拍的一个多月里,《钢的琴》导演张猛来了,“穿一件破皮夹克,嘚嘚瑟瑟,在一个寒冷的、漆黑的冬夜。”张猛是他的师弟,也是沈阳老乡,他的剧本一下就把王千源打动,勾起他小时候去工厂翻墙偷花、逮蛐蛐的记忆。在王千源东北味、大白话的叙述里,偶尔蹦出一些过于文艺的词语,透露出他平时读书和观影的趣味,比如,雪浆和煤灰混杂而成的车辙,刨冰铲雪时产生的爱情,以及厂子里男欢女爱的声音。

电影拍了一半,没钱了,这种文艺青年在烧烤摊上就着凉菜和啤酒做出的决定,果然遇到了风险。现在回忆起来,他好像丝毫没有纠结或者犹豫,顶多觉得惊险,是必要的意气,一口气列了好几个理由,来论证这个决定的合法性–

“每个人有命,电影它也有命,一首歌从王菲嘴里唱出来,那就是好命,是富家子弟,从我嘴里唱出来就是贫民窟,它肯定红不了。张猛的命就掐在我这儿,而姜伟那边,戏还没开拍,所有的损失还能折算成金钱,我可以还给他。”

“我们算个账,陈凯歌要拍,肯定不会找你,姜文要拍,肯定不会找你,张艺谋要拍,肯定也不会找你。只有像张猛这类导演,半死不活,但很有激情,自己兜里那点钱,也只够找咱们。第二点,他们不找我拍,因为年龄等原因,这次错过了我可能一辈子也拍不了,人生前半生想表达的东西,就表达不出来。第三点,就算是他拍不完,我跟张猛已经说了,你也别愁,你家里有房子,我家里也有房子,大不了咱就把房先抵出去,或者先卖了,把这事干完了。人生就干那么一次爽事儿,就跟见义勇为似的,就干那么一回。我这一辈子,也能和孩子吹牛逼:‘你爹啊,不是拍电视剧的,以前也牛过。’”

在拖欠了王千源工资很长一段时间后,这部电影终于回报给他一座奖杯。“哎呀,这下值了。”这桩意外之喜,让《钢的琴》成了他“人生的小高潮”,那座奖杯成了成年礼。他现在觉得,那时的表演并不能代表自己最好的水平,与此同时,“得完奖了又能怎样,我不还一样?”对待演戏和人生,甚至背景里浮现的社会变迁,王千源的半程总结是,“但凡你不能解释的问题,我统一把它称作命运。”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30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30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