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桃花源–一个人和一座岛屿的70年(5)

时间:2015-11-27 14:03:53 

我还在陈若曦哥哥家看到陈家家谱,陈若曦和她的妹妹在上面是没有名字的。尽管陈若曦是这个家族里最有名的一个人。她的名字可以被刻在日月潭文武庙前的台阶上,却没法写进陈家家谱。

陈若曦如今的住处,窗外可以看到圆山饭店。更远处是阳明山,蓝天,流云,视野很开阔。窗前的桌子上有一幅于右任的字:“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书架上有许多她的著作。其中一本是《寻找桃花源》。

桃花源在哪呢?

投奔“匪区”

我们走到了陈若曦哥哥在永康街住所的楼下。陈若曦和段世尧1966年从美国经由欧洲去往中国大陆之后,段世尧的妈妈曾经来到这里大骂:都是你们家女儿把我们家儿子带跑的。实际上是段世尧更向往中国大陆,这影响了陈若曦。

1960年代初,陈若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文学硕士。刚到学校,带她参观校园的是同在这里读力学博士的段世尧。他们由此认识,相爱,结婚。

某一天,陈若曦和段世尧谈到学成后要去哪里工作。陈若曦说她要回台湾。段世尧感到惊讶。因为,绝大多数来美国读书的台湾女生,都想留在美国。

“与其让我回台湾,我宁可去大陆。”段世尧的话更令陈若曦吃惊。大陆可是“匪区”啊,那里的人“啃草根、吃香蕉皮”,怎么能去?“那时我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国民党的宣传上。”陈若曦说。

段世尧出生在福州,父亲是国民党军中情报系统的人员。段世尧14岁时,跟随家人来台。他看到了国民党溃败的情形,对国民党印象很不好。来台后,段父的任务是看守张学良。“他们的住所也跟着张学良被软禁的地方转移,先是在高雄西子湾,后来是到台北阳明山。”由于长年相处,段父和张学良还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2014年,张爱玲的英文小说残稿《少帅》被翻译成中文一起出版,写的就是张学良的故事。

陈若曦上大学时见过张爱玲。1961年10月初,美国驻台使馆新闻处处长麦加锡刚接到作家朋友张爱玲的电报,说是想认识台湾,积累一些写作资料。麦加锡给张爱玲安排的行程有花莲。张爱玲想了解民间,不想住旅馆。陈若曦因为《现代文学》的业务,认识麦加锡。陈若曦帮张爱玲联系上花莲的同学王祯和,张爱玲到花莲时,便住在王家,陈若曦陪同。

陈若曦之前读过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小说《秧歌》。麦加锡告诉陈若曦,张爱玲写《秧歌》的许多材料,都是他提供的。《秧歌》出版后,在美国任教的夏志清十分推崇,极力推荐张爱玲。张爱玲由此声名鹊起。

张爱玲刚到达台北时,麦加锡设宴招待,陈若曦、白先勇、欧阳子、王祯和等人作陪。那天,张爱玲迟迟未来。同学们在猜测她长什么样。“白先勇说,她准是又细又瘦的。等张爱玲来了,果然是。”

后来,陈若曦得知,张爱玲访台,据说是为了写张学良传记,本打算亲自访问,可是没有得到国民政府允许。

陈若曦和段世尧去往大陆后,段父的工作马上被调换。所以,也就出现了段世尧的母亲在陈家楼下骂人的场景,这更多是为了自保。

1964年,陈若曦和段世尧在美国巴尔的摩结婚。结婚时,她同意与段世尧学成后投奔社会主义中国。当时在国民党看来,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叫投奔“匪区”。15年后的1979年,台湾年轻军官林毅夫从金门游到厦门,投奔大陆,至今也没能获准回到台湾。

1965年6月,俩人同时毕业,开车周游美国一圈。到旧金山时,见到段世尧的老同学游宗熙。其父亲游弥坚是光复后台北第一任市长。他见证了陈仪的专横和彭孟缉的残酷,告诉自己的子女长大后离开台湾。听闻这些,段世尧更不想回台湾了。

回到巴尔的摩,陈若曦从图书馆借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来看。段世尧则最喜爱《毛主席诗词》,每晚睡前必读。

在巴尔的摩,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办起了共产主义读书会。他们怕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知道,十分小心。有一次,已是寒冬,他们去公园讨论读书心得。“几个人排成一队,顶着寒风,围着结冰的湖面一圈圈走,边走边说,脚趾都冻僵了。”

这谈的都是书上的理论,实践起来是怎么样的呢?这种希望去见证共产主义国家的愿望越发强烈。陈若曦和段世尧决定1966年去往中国大陆。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13下一页

相关南方人物周刊15年32期

美图欣赏

南方人物周刊15年3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