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了几本绘本之后,有读者发现了问题:“为什么你总是在书里对父亲那么严苛?”布朗一开始对这样的指责有防御心理,但后来他发现,人们说得没错,他书里的父亲确实总有各种缺陷:在《汉泽尔与格莱特》中,爸爸无比软弱;《大猩猩》里的爸爸疏离冷漠;《朱家故事》中的爸爸懒惰到变成了一头猪;《动物园》里的爸爸则像个小丑,总在闹笑话。布朗意识到,他让爸爸们的日子那么不好过,其实一个原因是他还在生父亲的气,气他在那个成人礼般的日子无征兆地离开。
直到有一天,布朗在妈妈的旧箱子里发现一件黄色格子图案的旧睡袍,那是爸爸以前经常穿的。他把睡袍抖开,挂上,遥远而熟悉的感觉一下子回来了,他仿佛又变成那个5岁的小男孩,在他眼里自己的爸爸无所不能。布朗决定写一本“好爸爸”的书,这就是充满温情的《我爸爸》。
安东尼·布朗并没有一直在书里说“我爱爸爸”,但每一页又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说爱。给他灵感的那件旧睡袍是一个视觉主题,爸爸穿着它变成各种形象,也是在用睡袍玩形状游戏:“他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有时又像泰迪熊一样柔软;他像猫头鹰一样聪明;有的时候也会做一些傻事……”直到最后一页:“我爱他,而且你知道吗?他也爱我!永远爱我。”这本书几十年来一直畅销不衰,融化了世界各地孩子和父母的心,也让安东尼·布朗终于在心里与父亲和解了。
大猩猩,人类社会的投射
“你为什么总是画大猩猩?”这是安东尼·布朗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他对此有各种解释。首先,在一个画家的眼里,大猩猩的脸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就像老人的脸一样,上面有各种沟壑、凸起、皱纹,我曾经去动物园盯着它们看,几个小时都不厌倦。”而且,它们太像人了。“看大猩猩的眼睛,就像是在看人的眼睛一样。如果你看得够久,就好像在大猩猩的躯体里也有个人在回看你一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布朗承认,“大猩猩让我想起父亲。他高大、强壮,在橄榄球赛场、拳击台和战场上勇往无前。这让他在我和哥哥眼里像个英雄,我们都想和他一样。而他也有温柔的一面,教我们画画、写诗,陪我们玩。这和大猩猩给我的感觉一样,强大又温情。”还有一种解释来自一个在书店看他书的小男孩:“我知道你为什么画大猩猩。因为你的画就跟大猩猩一样,第一眼看上去没什么,但如果仔细看,就发觉其中的不寻常。”安东尼·布朗很喜欢这一说法,他告诉我,大猩猩是一种和人类十分相似又拉开一点奇妙距离的动物,就像是个隐喻,他一直试图在绘本中展现一个杂糅了现实与幻想的世界。
事实上,在艺术学校的时候,布朗就注意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他读了很多关于动物行为的书,决定创作一本书来表现这一主题——“人就是动物。”在这本未出版的书中,他画了一些橄榄球赛场的情景,很多源自他当时在橄榄球队的经历,人与人之间扭打、冲撞,集体淹没了个体。画面中表现的是人的行为,某种雄性社会关系,但是文字描述的是动物的行为,比如“暴力、野蛮、血腥”之类。
尽管大猩猩和人类很相似,但如果试图跨越动物和人之间的边界,把这种关系理想化,也会受到狠狠的教训。在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出版的时候,有一家电视台提议在笼子里采访他,和两只真的大猩猩一起。先是熟悉的过程,他刚钻进笼子,就有一只猩猩尖叫着抓他的腿,想把他拖到笼子中央。之后一只母猩猩慢慢把嘴巴凑到他的胳膊上咬了一下,并静静地看着他的眼睛。“它并没有咬破皮,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警告。”当摄制组终于准备好要拍摄了,布朗走进了笼子。“一只大猩猩冲向我,我友好地拍了拍它,突然之间,它狠狠地咬了我的腿一口。”布朗虽然疼得要命,但仍坚持完成录像,之后就被送去了医院。“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大猩猩,但是肯定不会再跟它们待在同一个笼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