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国主义的生存土壤(2)

时间:2015-08-19 06:22:13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较为彻底的民主化改革持续了多久?后来为什么出现了变化?

王新生:1948年初,这种看似彻底的改革遭遇了远东局势变化和“冷战”出现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国国内战场上共产党的优势越来越显著,南北朝鲜各自成立了政权;从世界范围看,“冷战”格局逐步形成,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布局里发生了角色变化。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占领成本过高的原因。其实,占领成本应该由战败国自己承担,但被占领国家通常会说自己没钱,以此赖账。德国开了个头,日本人也效仿。到最后,日本政府支付的对日占领费还不到三分之一。

1948年1月份,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在旧金山有一次讲话,说要改变对日政策。到了10月份,美国安全委员会专门出了一个文件,就叫“稳定日本经济九原则”,这个文件标志着对日政策的一种彻底的变化。从先前的彻底改造日本,转变到扶植日本经济自立。1948年底,美国派了做过底特律银行行长的道奇去改造日本经济,这就是所谓的“道奇计划”。这是美国对日改造的第二个阶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日政策又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开始重新军备日本,这是占领时期的第三个阶段。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驻日本的军队全部上了朝鲜战场,为了填补日本国内治安的空白,麦克阿瑟让当时的首相吉田茂专门成立了一支7.5万人的警察预备队,这就是日本自卫队的前身,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不称为军队的军队。

由此可见,虽然占领时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改造,但是美国从它的全球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不断地修正对日政策。到了第三个阶段,除了重新军备日本之外,美国还搞了一个重新审视“波茨坦指令”的一个机构,把当年盟军总部以波茨坦公告为基础制定的一些指令都给修改了。这在日本占领史上叫作“逆流”。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在对日战后改造中美国扮演了绝对的主角,而没有像战后四国接管德国那样互相制约?

王新生:德国投降是1945年5月份,比日本早了三个多月。当时,英、美、法、苏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很快就发现这种方式不好,把一个国家搞得分崩离析。所以后来日本投降后,按照之前的安排,苏联应该去接管北海道,但杜鲁门就说“坚决不能让苏联人进入北海道”,所以后来苏联只接管了北方四岛。

从我们最近看到的史料发现,当时罗斯福是想把中国作为战后的一个大国来扶植的。在开罗会议的时候,罗斯福就曾问过蒋介石,未来要不要由中国来主导对日本的占领。而且还问过蒋介石要不要去占领一下琉球(即冲绳)。但或许是考虑到国力不济,也因为蒋介石的心思还在打内战上,他就含糊其辞,没有正面回应这两个问题。

日本投降以后,美国正式提出让国民政府出4万到5万人,去帮着占领日本。蒋介石为了跟共产党打仗,讨价还价,最后准备派一个新的整编师去日本。这个师本来在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因为师长懂日语,而且招收的兵都在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也开始学日语。最后真是阴差阳错,他们在宁波开始集结准备上船赴日的时候,内战真打起来了。他们被紧急派往华东战场,归汤恩伯指挥,结果很快就让粟裕带领的部队给消灭了。所以,日本战败后,国民政府只派出了一个十几人的军事代表团去参与接管,因为没有驻军,分量自然不会重。当时,少数英联邦国家,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分别有一点军队,但基本上还都是美军。所以,由美国主导对日占领就顺理成章了。

天皇与文化土壤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