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五个时期
哲学是一门高深、艰涩的学科,但它又有助于人们过上好生活。为了让哲学亲近人、为了让它产生实际的功效,就应该把哲学史写得生动、优美,这应该是吕克·费希打算写一部“最美的哲学史”的初衷。
吕克·费希是法国前教育部部长、巴黎第七大学哲学教授,著有《什么是好生活》、《海德格尔和现代性》等书。他这部哲学史采用的是对话体而不是编年体,其文字确实非常优美、生动。比如在强调哲学不只关注道德问题,还关注人生意义问题时,他写道:“我们可以做一个好人,身上缝满美德口袋,然后无聊至死!每个夜晚,在同一张床上,拥有同一个女人或者同一个男人;每个白天,在办公室或者工厂,看到那些同样的身躯上挂着同样的面孔。长此以往,这些将变得出奇地无聊乏味。面对循规蹈矩的空虚,面对地铁―工作―睡觉的生活境况,有谁不会像兰波一样去想真正地生活在别处?有谁从未梦想过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个国家,不同的爱人;像茜茜公主一样,扬帆周游世界,在岛屿间跋涉冒险?”
另外,这部哲学史还具有简洁之美:高度概括性地介绍了西方哲学的五个重要的时期。作者提出,对于“什么是好生活”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史上先后出现过五种回答,分别对应着五个历史时期:从古希腊宇宙论、基督教、近代人文主义、现代非理性主义一直到当代的“第二次人文主义”。
首先是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满和谐的秩序,希腊人把它称作宇宙。宇宙本身既公正又美好。好生活在于和世界秩序保持一致。我们要通过理论、知识以及对宇宙秩序的凝视与宇宙的秩序接轨,保持在属于自己的角色上,不要逾越自己的位置,拒绝妄自尊大,做事为人要张弛有度,避免自以为是。否则我们自身以及宇宙的平衡都会面临威胁。
古希腊哲学跟神话相比,它进步的地方在于在解释人生意义时不借助任何神性力量,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我们的存在需要被搁置到一种秩序中,而这一秩序完全外在于个人生活,我们的生活仅仅是这一秩序的碎片而已。之后基督教提供了一种新答案:“在希腊哲学里,个人秩序被高于人类的宇宙秩序吸收了,因此个人所获得的不朽是局限的,是缺乏个体意识的,而基督教信仰在观念上试图唤醒个体的灵与肉,个体的灵与肉具有唯一性,我们以个体名义得到拯救,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宇宙碎片。”
基督教的答案一方面比希腊人的回答更加人性,因为它考虑到了更多的具体的人的因素,同时基督教的答案又更不人性,因为理性被神祇和信仰取代了。信徒的生活要付出两个代价:理性臣服于信仰;选择好生活的决定权不再属于人类而属于上帝。
第三个时期始于文艺复兴,它提供的答案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的存在意义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他的理性、自由。这也是第一次,拯救向死而生的生命再也不用诉诸那些脱离人类的外在现实或超验现实。“在古希腊宇宙论中,人类作为宇宙碎片得到拯救,与此相当,现代人文主义让人类作为历史进步车轮的零部件得到拯救,人只在大理石上留下了名字。在这种关于进步的现代哲学中,人的品性、人的感觉和人的爱与个体一道被抹煞了。在好生活的问题上,朝着人文主义道路不断进步的同时,对人本身的考量却在退步。”人文主义把人类的自主能力以及自由理性的自我实现放到最为崇高的位置,这在以前从未有过。然而这场革命也有缺陷,因为它聚集在人类那些抽象而普遍的特点之上,把人具体、肉身的一面给抛弃了。
第四个时期是解构时期,它提供的是以尼采为首的后现代哲学或非理性哲学。“解构哲学要让我们从一系列超验价值中抽身,同时它又把人类存在的另外一些维度解放出来,特别是冲动、无意识和非理性。”
非理性哲学容易陷入相对主义。最后一个时期进入了当代哲学,也是费希本人的哲学,他认为他提出的“爱的人文主义”既汲取了解构主义的养分,又能避免解构主义的言行冲突。“爱能够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对亲人的爱会波及到那些疏远陌生的人们身上。”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