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或医学奖:抗击疟疾(2)

时间:2015-10-28 08:01:24 

疟疾这种疾病非常复杂,与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根除疟疾,不仅需要金钱,还需要想象力、毅力和政治意愿。青蒿素的诞生也并非偶然,是国家全力攻关的结果。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当时越南常年恶性疟疾流行,越南和美国两军都因疟疾严重减员。越南领导人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领导人答应了这一请求。1967年5月23日,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防治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以及驱蚊剂三个问题。

与此同时,为了寻找抗疟药物,美军进行了世上最大规模的药物筛选,一共筛选了25万种。华盛顿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上世纪70年代发现了甲氟喹,编号142490号,卤泛群编号171669号,成为重要的抗疟药物。

1969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加入“523”任务,1971年下半年,她首次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之后,云南、山东、上海等地的研究组纷纷针对青蒿素开展研究,也成功提炼出抗疟有效单体,例如山东研究组提炼出“黄花蒿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炼出“黄蒿素”,之后被统一命名为“青蒿素”。

目前,大多数国家治疗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一线药物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将因疟疾而死亡的儿童人数降低了96%。

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得诺奖后被世人所熟知,此前她只在学术界有一些名声。2011年,因为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她才第一次正式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在发现青蒿素后的40年时间里,屠呦呦能否称为代表性的关键人物,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

2009年,屠呦呦编著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同样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做出关键贡献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曾撰文称:“这本书是为了宣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屠呦呦的功劳而写的,并不是为了全面介绍中国的青蒿素类药物而写的。许多部分歪曲历史、无视当今现实,严重误导读者,影响极坏。应当给予揭露和澄清。”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和其当年从事青蒿素科学史研究的学生黎润红等人,证实了在最初的研究过程中,北京中医研究院用自己提取的结晶进行临床试验,结果不够理想并发现了毒副作用,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等人的试验明确了其对恶性疟尤其脑型疟有效。而现在使用广泛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青蒿素衍生物则是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李英等以及广西桂林制药厂刘旭等在1976年后多年研究的成果。饶毅在文章中称:“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她的研究小组其他成员有重要贡献。也不能忽略其他研究小组和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屠呦呦没有写过余亚纲和顾国明,确实不是很好,但有些文章隐含了这个意思,‘因为中药青蒿曾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的结果,所以,对其进行了复筛’。不过没有说‘曾出现’是余亚纲和顾国明做的,且他们将结果告诉了中药所当时的所长和屠呦呦本人。”

但饶毅仍然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在《中药研究的科学丰碑》一文中写道:“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从已有史料中,我们基本接受:中医研究院首先是余亚纲和顾国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其后屠呦呦在他们基础上,确定其作用,并因为用乙醚得到更高疗效。屠呦呦的这一工作及其小组的钟裕容提取青蒿素,两项加起来使屠呦呦的贡献突出。”

而另一位科学家鲁白则认为这种争议毫无意义,他告诉本刊记者:“我不想介入争议的讨论,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会经历一个基本的三部曲,包括诺贝尔奖也一样,第一个阶段很多人会说‘It’s not true’(这是不可能对的),5到10年后,这一工作被反复证明是对的,很多人又会说‘It’s true,but it is not important’(这是没错,但这不重要),再过5年10年,这一工作已经被证明非常重要,又会说‘It’s true and important,but it was not you’(没错,这是很重要,但不是你发现的)。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她对于青蒿素的贡献已经被国际科学界承认。”

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后,面对疑问,屠呦呦曾对媒体表示:“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我,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本刊记者联系当年参与“523”项目的青蒿素研究者余亚纲和钟裕容,但采访要求均没有得到回应,知情者称:“当年屠呦呦在研究组里跟其他人的关系不太好,很多人也不想再提及往事。”此前,钟裕容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在当年的研究中起的是“螺丝钉”的作用,对名利皆不看重,过去的事情也已经淡忘。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2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2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