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参忠:恢复庐州木雕(2)

时间:2015-11-06 13:53:33 

如此学了两年,农村闹起了“四清”运动,沈昌荣被要求不得再带徒弟,否则便停发退休工资。为了不影响师父,张参忠主动要求回家,可停顿了一个多月依然想学,父亲便把师父请到家中教他。一年之后,师父去世,学艺三年的张参忠一般东西都会做了,便和师兄两人,开始所谓的半作生涯。

几年之间,张参忠来往于东阳的三四十个木雕厂,已经可以独立承接一些活干。1970年,张参忠在家乡创办东阳虎鹿木雕厂,并担任厂长。这个社办企业起初只有五六个人,最多时发展到30多人。当时厂里的活,一方面来自东阳木雕厂干不完而分配下来的话,另一部分则来自县里“手工业联社”的分配,此外还有一些私人送来的散活。“手工业联社”是一个专为木雕厂服务的政府组织,从外面接到活后负责分配给大家。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小的木雕厂要定期去县里开会,根据自身规模大小,被分配以相应的活,完工后再交到县里统一验收。

张参忠在虎鹿木雕厂整整当了10年厂长。由于负责全厂的设计图纸和质量把关,他继续自学工笔画,临摹别人的画作,为此后的木雕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他至今记得在师父去世时,还曾为他画过一幅素描像,绘画对他来说似乎更多是靠聪明。木雕技艺也在提升,但手艺是没底的,碰到自己没做过的东西,他仍要不断向前辈艺人请教。此时的张参忠,已经从事木雕16年,他还没意识到,在合肥有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着他。

从东阳到庐州

合肥旧称庐州,自古人文荟萃。与历史久远、声名在外的徽州木雕相比,庐州木雕以构图谨严、造型写实,同样自成一家。只是在“文革”之后,庐州木雕日渐凋零,再也没有恢复起来。改革开放后,受文化复兴与旅游开放的时风所及,市政府大举投资合肥工艺美术厂,将其建成一座堪称对外开放窗口的花园式工厂。150多人的工艺美术厂里,设有竹雕、发绣、湘绣、机绣、火笔画、国画、戏服诸多艺术工种,庐州木雕正是其中有待恢复的一个门类。

在偶然的机缘下,合肥工艺美术厂联系上了张参忠。带着《七仙女下凡》、《寿星》、《三打白骨精》三幅木雕作品,经过短暂的试用,张参忠担任木雕车间主任,同时他举家搬迁,正式在合肥安家。

泥塑鉴真像。曾作为圆雕木刻的造型参考

上、下图:深浮雕与镂空雕结合的雕刻手法产生多层次效果

虽然有深厚的木雕基础,要真正恢复庐州木雕,除了鉴赏吸收传统徽派木雕的特点,对张参忠来说,意味着还要学习更多的东西。在20世纪80年代浓厚的学习风气中,各地都开设了不少艺术学习班。浙江美院雕塑系的毕业生郭端本,当时在合肥群众艺术馆开设了一个雕塑学习班。1981~1982年,张参忠在那里学习了雕塑,增强了自己的立体造型能力。在参忠木雕厂的展厅里,至今还存放着一个鉴真和尚的泥塑,是张参忠为完成一个日本客户的订单,为木雕成品所做的泥塑参考。

“我从事木雕这么多年,发现要做好木雕,一定要多看别人做得好的东西,学习和传承传统的东西,然后不断创新。”事实上,张参忠所恢复的庐州木雕,已然不是完全传统的东西,更像是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的一种融合与新变。

东阳木雕与徽州木雕各有所长,前者讲求精雕细刻,构图丰满,层次丰富,后者则比较古朴,造型以平面居多。说话间,张参忠翻检出一块古色古香的徽州木雕作品,让我们感受其艺术特点。“你可以用手摸一下,徽州木雕的造型基本在一个平面上,东阳木雕则有高有低,层次比较多。”

融变之后的庐州木雕,不但精雕细刻,而且造型写实、层次感强。此外,张参忠学习国画的构图特点,使作品构图看起来疏密有致,远近大小各有对比,线条流畅,富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在合肥工艺美术厂,张参忠带领着十来个艺人,主要做一些旅游产品,兜售给前来参观的外国人。在他取出的一沓照片中,有一幅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八仙过海》,作品中人物衣袂飞舞,呼之欲出。另一幅《麻姑献寿》,也是他在那一时期的代表作。1989年,张参忠带着这幅作品,随安徽艺术代表团到日本久留米参展交流,第一次把庐州木雕带出国门。

“劳动态度也好,当时都是拼命干。”除了白天在工厂干活,张参忠有时晚上也会在家干点私活,订单来自台湾的一个亲戚。他加班加点雕刻圆雕佛像,还在读小学的小儿子张海峰看到父亲干活,也跟着摆弄刀具。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排行榜